防蓝光材料的原理是什么?疏水材料是如何向荷叶学习的?仿生鲨鱼皮有哪些应用?9月25日,一场以“新材料科学”为主题的游园会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校园举行,来自北大附中集团校的同学们打造了16个各具特色的科普展台,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有趣的互动体验。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是北大附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应用认识新材料的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重要实践环节,让中学生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中来。
16个科普展台在校园里一字排开,每个展台都如同一个微缩实验室,融合主题解说、实物演示与科学实验于一体。同学们通过实物操作和趣味互动,深入浅出地介绍新材料特性。展示内容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前沿科技的多个领域,既有揭示SAP超强吸水性的“尿不湿”材料,也有诠释防水透气奥秘的“GORE-TEX”面料,更不乏能演示“形状记忆”效应的镍钛记忆合金。
两位高二女生尚泽青、王钰涵设计了疏水材料的科普展台。“我们的灵感来自每次收伞后还残留很多水珠,我们就想为雨伞面料找到更好的技术方案。”她俩一边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一边邀请同学做实验:在伞面和荷叶上分别滴水,看疏水性能;再分别把两种面料搓一下后再比较。据北大附中化学教师李茜介绍,活动中的每个科普展台,从设计到讲解均由同学们全程主导,展现出同学们作为知识学习者、创新实践者和科学传播者的积极角色。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专家团队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专业指导,协助完善实验设计与科学表达。这种“高校+中学”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成长提供了宝贵土壤。
据北大附中副校长、该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牵头人秦蕾介绍,项目联合北大化学学院和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材料化学为载体,借助“互联网+”的创新传播模式,建立“学科前沿-生活应用-实践认知”三维贯通的科普内容架构,为附中学子打造一系列交互沉浸的科学实践体验,立足科普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