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报道了一则听起来有点“倒反天罡”的消息:主要供出口的JF-17“枭龙”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JF-17B,据说正在被推销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这感觉就像是,一家专门做外卖的餐馆,突然想把自家招牌菜送进五星级酒店的后厨。初听之下确实有些出乎意料,但细细想来,这其中也透露着中国空军在发展过程中的务实与思考。
“枭龙”战机,军迷朋友们都很熟悉。它是由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主打外贸市场的一款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其最新批次的Block III型,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等先进航电,算得上是性能不错的四代半战机,是巴基斯坦空军的绝对主力。而这次新闻的主角JF-17B,是它的双座版,主要用途是飞行员的转换训练和战术演练,虽然也保留了一定的作战能力,但核心定位是“教练机”。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空军为何可能考虑一款原本为出口设计的飞机呢?答案或许藏在当前中国空军面临的“幸福的烦恼”里。
近年来,随着歼-20、歼-16、歼-10C等先进战机大批量列装,中国空军的实力飞速提升。但先进的战机需要同样高素质的飞行员来驾驭。飞行员培训,尤其是从高级教练机过渡到真正战斗机的阶段,其压力和成本陡然增加。我国现有的高级教练机体系,主要以教-9和更先进的教-10为核心。教-10性能非常出色,能很好地模拟三代半甚至四代机的飞行特性,但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昂贵。无论是采购成本还是后续的维护使用成本,都相对较高。
在中国空军规模不断扩大、训练强度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完全依赖教-10这种“高端”教练机,经济压力和管理压力都不小。这就产生了一个需求:是否需要一款性价比更高、足够皮实耐用、能承担大量日常基础战术训练任务的“经济型”高级教练机,来作为现有体系的有效补充,让教-10这样的精锐力量能更专注于高端的战术培训?
这时,JF-17B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首先,就是成本。作为一款成熟的外贸机型,“枭龙”的生产线非常成熟,规模效应使得其单机和后续维护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对于需要大量飞行小时数“喂”出来的飞行员训练来说,每节省一笔费用都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
其次,是训练效益。JF-17B是双座战斗机改的教练机,它能让后座的教官和前座的学员在一个接近真实作战环境的平台上进行训练。学员可以提前熟悉战斗机的操作流程、火控系统、武器使用等,实现从教练机到战斗机的“无缝衔接”。这对于缩短训练周期、提升训练质量很有帮助。
再者,是潜在的“训战一体”价值。JF-17B并非“战五渣”,它具备挂载PL-15中距空空导弹等武器的能力,拥有一定的空战和拦截能力。这意味着在和平时期,它是教练机;一旦进入特殊时期或战时动员状态,这些教练机可以迅速转变为一支轻型的辅助作战力量,承担二线防空、巡逻警戒等任务,从而解放出更多的歼-10、歼-16等主力战机专注于高威胁方向。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发动机。有消息称,部分JF-17B可能换装了国产WS-21发动机。如果属实,这意味着它与中国最先进的隐身战机歼-35可能存在一定的发动机共通性。这无疑为培养歼-35的飞行员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飞行训练平台,让飞行员能提前熟悉发动机的特性。
当然,这件事也绝非“一拍即合”那么简单。引入一款外贸机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融入解放军空军高度标准化、体系化的装备和后勤体系。它的数据链、通信系统、维护保养规程能否与现有体系完美兼容?这需要大量的测试和调整工作。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规划。教-10本身仍在不断改进和升级,性能强大,是毫无疑问的主力高教机。引进JF-17B,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成本和效率考量的“补充”思路,而非“替代”思路。最终是否会“买单”,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试验,看其综合效益是否真的能达到预期。
无论最终JF-17B能否成功“内销”,这种从实际需求出发、不拘一格、精打细算的务实态度,对于建设一支强大而高效的现代化空军来说,其意义远比单一机型的采购本身更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