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网 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进入实际执行阶段。
最好的消息来自11月6日,碧桂园发布消息称,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获高票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组别一(银团贷款组别)赞成金额占比83.71%,组别二(美元债及其他债权)则达96.03%,达成重组方案裁定通过的必要条件。
据了解,此次债务重组涉及约177亿美元债务,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规模约117亿美元,对应约人民币840亿元有息债务,融资成本降至1%-2.5%,债务期限最长延约11年。
这是自2023年6月启动境外债务重组谈判,2025年1月债务重组正式方案得以公布以来,碧桂园境外债务重组最接近成功的一刻。
而在此之前,除“H16腾越2”外,碧桂园境内8笔债券约133亿元人民币的重组方案亦于9月底获得通过。
到最新的11月14日,碧桂园继续发布公告,重申已获得第一类债权人及第二类债权人的足够支持,来推进计划,并指一直与专案小组及协调委员会紧密合作,务求于2025年年底前落实建议重组。
同日,碧桂园披露债务重组具体的交易方案。
超百亿美元发债方案
据悉,碧桂园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历经多轮博弈,目前为债权人提供了五种选项,包括现金回购、存粹股权化、强制可转债与新债务工具(票据或贷款融资)组合,以及两种形式的新债务工具。
具体而言,给债权人开出的“重组套餐”菜单包括,
一:一个仅适用于第一类债权人(即上述银团贷款组别)的方案,涉及债权人手中的,碧桂园在2023年为一笔银团贷款再融资时,由其11家境外附属公司提供的额外担保和资产抵押。
碧桂园需要将这些被抵押的资产“解放”出来,作为下面要提到的新发行的强制性可转换债券,以及中长期债务工具的抵押品。
而作为放弃抵押权的交换,第一类债权人将获得一个SCA(担保补偿金额)补偿包。
选项1-为8900万美元现金对价;
选项2-为8900万美元SCA贷款,年利率4.29%,期限2年,年利率较其他新票据高,期限更短;
选项3-为SCA认股权证,赋予第一类债权人权利认购最多约11.57亿股碧桂园股份,拥有最划算的行使价每股0.60港元。这给了第一类债权人一个非常优惠的、低成本转股的机会。
截至11月14日收盘,碧桂园报收0.54港元/股。
二:另一个方案适用于第一类债权人和第二类债权人(即美元债及其他债权),它由5个选项组成。
选项1-为现金回购,提供最多2亿美元现金,让部分债权人“下车”。适合急需现金、不想再承担风险的债权人,但现金池很小。
选项2-为强制性可转换债券(A),最高20亿美元,零利息,但必须在约6.5年后(2031年12月31日)强制转换成股票。转股价2.6港元,高于当前股价。
适合看好碧桂园长期发展,愿意博取股价上涨带来更高回报的债权人。
选项3-为强制性可转换债券(A)+中期工具,是一个“股债混合包”。一部分是上述可转债,最高55.007亿美元。一部分是新的票据,最高27.093亿美元,年利率2.5%,2032年底到期。
选项4-为强制性可转换债券(B) + 长期工具(A)。长期工具(A)占大头,本金额有待厘定,但最高11.076亿美元,年利率2%,2034年底到期。
同时,搭配最高54.425亿美元转股期更长,约9.5年(2034年12月31日到期),转股价更高,10港元的可转债(B)。
这个选项适合那些更倾向于保留债权人身份,对转股兴趣不大的债权人。
选项5-为长期工具(B),是一个“超长期债”,金额最高15亿美元,期限最长达约11年(2036年12月31日),且利率最低,仅有1%。
选择这个选项的债权人,也倾向于保留债权人身份,但极度有耐心,认为碧桂园最终能“熬过去”。
截至目前,该方案还有待12月4日进行的香港法院裁定聆讯。但碧桂园的境外债务重组,事实上可以被认为极接近完成了。
而作为债务重组的配套动作,碧桂园控股股东必胜有限公司,此前已经将其借给碧桂园的约11.48亿美元股东贷款,也转换成股权。
同时,应部分债权人强烈要求,碧桂园也计划将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出售给控股股东必胜有限公司
另外,为支付在重组谈判中提供协调的专案小组、协调委员会等的工作费用,碧桂园将发行约9.14亿新股。
碧桂园还将设立新的股权激励计划,将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未来股价和经营表现深度绑定。
债主变股东与碧桂园经营挑战
本质上,这份债务重组方案的核心,是用“新债务工具”来置换债权人手中“旧债务”。原债权人从“债主”变成了“潜在股东”或“超长期债主”,与公司的命运深度绑定。
方案中高达2.6港元和10港元的转股价,以及中长期限的债务,要求碧桂园未来业绩和股价必须有序增长。
但这不是个简单的任务。
最简单来看,碧桂园目前的合约销售规模仍在下滑当中。资料显示,今年10月,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29.0亿元,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
按此计算,碧桂园前10月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合计为279.6亿元,同比下降约31.3%。
就整个行业来看,根据观点指数“2025年1-10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研究成果显示,1-10月前100房企累计实现权益销售金额18686.8亿元,同比下降约17.36%,环比扩大1.8百分点。
销售门槛值方面,1-10月前10、前30、前50房企的权益金额门槛值分别约为517亿元、136亿元和74亿元。据此,碧桂园仍保持了前30的行业地位。
不过,碧桂园债务重组也算是其迈向正常经营的一大步。
在不久前举办的11月管理会议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就表示,“重组通过是债权人对公司未来的认可,将为公司恢复正常经营争取了更宽松的空间,接下来就是系统性推进转段。”
“转段就是一次蜕变,更是碧桂园的'二次创业'”杨惠妍称。
她强调,经营转段将借鉴保交房专项任务的攻坚经验,总部与区域共同探索,搭建框架、厘定边界、明确指引,坚持结合实际探索解决路径,确保“做一成一”。
据了解,早在9月的管理会议上,杨惠妍就提出要推动部分区域项目率先转段,目前公司已启动新项目经营策划,标志着“保交付”向“谋发展”的战略切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