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阅兵式上的歼11缺席之谜
在2025年9月的阅兵式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整个空中梯队中,竟然没有一架歼11系列战机亮相,甚至连最新改进的歼11BG也未现身。实际上,解放军空军目前仍装备400多架歼11系列战机,数量并不算少。但按照2020年代的技术标准,这些战机的整体性能已显落后。那么,未来这些歼11战机将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歼11系列的发展历程
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解放军空军的主力还是歼7、歼8等二代机,与西方国家的先进战机存在明显代差。为了快速提升战斗力,我国从俄罗斯分批引进了70多架苏27系列战机,包括苏27SK和苏27UBK两种型号。这些战机在90年代确实缓解了空军的燃眉之急,但依赖进口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庞大机队的换装需求;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潜在风险。
于是,90年代末,我国开始与俄罗斯谈判引进苏27SK的生产线。经过三年努力,1998年,国产化的苏27SK成功下线,被命名为歼11A。不过,歼11A基本是苏27SK的复制版,航电系统老旧、机体笨重等问题依然存在。原计划生产200架,最终只造了100多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歼11A进行了全面升级,换装了国产航电系统、新型雷达和复合材料,最终在2007年推出了歼11B。这款战机完全采用国产武器系统,可挂载霹雳12、霹雳8等导弹,并迅速进入大规模生产。据外媒统计,歼11B系列(包括歼11BH、歼11BS等)在2017年停产前共生产了300多架。至此,歼11家族总规模达到400余架,在2015年前与歼10A共同构成空军主力。
新时代下的战机格局
2015年后,中国空军进入高速发展期:2016年歼16服役,2017年歼20和歼10C相继定型。这些四代半和五代机的加入,彻底改变了空军的装备结构。截至2025年,解放军已列装超过1000架先进战机,成为绝对主力。2024年,歼35的亮相更是标志着中国进入“五代机为主、四代半为辅”的新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400多架歼11系列战机显得有些尴尬——它们的性能已难以满足现代空战需求。那么,这些战机未来该如何使用?
歼11的三种命运
战机的典型服役周期为25-30年,因此不同批次的歼11将面临不同命运:
1. 早期歼11A:逐步退役
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生产的100多架歼11A已接近服役末期,部分开始移交航空院校用于训练,未来几年将陆续退役。
2. 中期歼11B:选择性升级
2007年定型的歼11B中,早期批次(约100架)升级价值有限,但2010年后生产的200多架仍具备较大潜力。这些战机仅服役10-15年,至少还能再用15年。近年来,多国如韩国F15K、日本F15J、印度苏30MKI等均对老旧战机进行中期升级,中国也不例外。
歼11BG就是这一思路的产物——换装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和新型航电系统后,其性能接近四代半水平。因雷达罩呈灰白色,被军迷称为“白头歼11”。目前,各战区已陆续列装歼11BG,说明军方对升级效果满意。
3. 对比歼10A的升级困境
与歼11BG不同,歼10A的升级计划迟迟未见动静。显然,空军在权衡成本与效益:如果升级费用过高,不如直接生产新的歼10C。类似逻辑也体现在海军对老旧舰艇的处理上。
结语
歼11系列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空军“新旧交替”的战略选择。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战机服役,老旧装备的优化与淘汰将成为常态。关于解放军装备发展的更多故事,我们后续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