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4小时内,中国两大机构接连发声,墨西哥却突然选择在这个时点宣布对1400多种亚洲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声称要保护本土产业,尤其是汽车业。看似是“独立主权”下的经济政策,实际上,背后的影子早已暴露无遗。美国担心中国汽车绕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于是不断施压。而墨西哥政府显然被拿捏了,打着“保护本土”的旗号,做的却是“讨好美国”的买卖。
这笔买卖算盘打得响,可惜打在了自己脸上。墨西哥对进口商品大幅加税,看似能保护工厂,实则最先遭殃的是自己的消费者。物美价廉的中国车、中国电子产品、中国纺织品,本来是中产和普通家庭都能负担的选择。如今被硬生生加上几十个百分点的税,价格直线上涨。老百姓得掏更多的钱去买同样的东西,还要被政府告诉:这是为了保护你们的工作机会。这样的逻辑,换谁听了都觉得别扭。
再看商家。数据显示,墨西哥境内已有800多个中国汽车销售点,投入了数百亿元人民币。经销商花了大钱,布局了市场,想着跟着中国车企一起吃红利。如今政策一刀切,成本直接飙升,消费者望而却步,车卖不动,钱收不回,还可能直接倒闭。到时候,是中国车企受点伤,还是墨西哥本土商人被重锤?答案显而易见。
墨西哥的算盘另一个关键点,就是美国。汽车产业占了墨西哥制造业的23%,这让美国对墨西哥的政策动向极其敏感。特朗普政府一再放话,不准中国通过“墨西哥后门”闯入美国市场。墨西哥政府于是心领神会:只要对中国加点税,就能在美国面前展示忠诚,说不定还能换来更多的经济支持或贸易谈判筹码。为了博取好感,墨西哥把中国当成“靶子”,代价却是牺牲中墨关系和自家民众的钱包。
有趣的是,中国的回应冷静而坚定。商务部直接点出,墨西哥是被外部施压,才做出这种选择,并警告中方将毫不犹豫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权益。外交部也话放得很明白: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样的做法只会破坏两国合作。换句话说,中方已经亮明底牌,如果墨西哥不悬崖勒马,那就等着反制。
这里的反制,不仅仅是关税回击那么简单。中国市场足够大,中国车企的全球布局足够广,墨西哥不是唯一选择。失去了中国的合作,墨西哥经济未必能承受。特别是在刚刚对中国驻墨大使陈道江递交国书、对中墨关系大加赞赏的场合上,辛鲍姆政府还满口承诺要推动合作,如今却转身加税,这种“前脚示好、后脚下刀”的操作,不仅让人质疑墨西哥的政治诚意,也让它在中国的信誉大打折扣。
更有意思的是,墨西哥政府自己似乎也意识到火烧眉毛,赶紧出来补救。辛鲍姆对外强调,这不是为了讨好美国,还说已经向中国解释过。解释什么?如果真心无意与中国对立,为何要在关税这件事上挑头?解释的背后,其实是心虚。因为墨西哥很清楚,中国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得罪的国家。
历史上,美国动辄用关税威胁墨西哥,逼迫它配合移民、能源和农业政策。墨西哥习惯了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但这一次,它忘了一个现实:今天的中国,不是过去任人宰割的角色。中国有完整产业链、有强大消费市场、有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想靠提高关税就压制中国?这种算盘,连美国自己都失败过,墨西哥却还在跟风,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
细看这一波操作,不难发现墨西哥进退失据的尴尬。一边是对内宣称保护产业,实则让老百姓掏更多的钱;一边是对外试图讨好美国,却害怕惹怒中国,只能急忙辩解说是“误会”。这种左右摇摆,暴露的正是中美角力下的“被动小弟”姿态。可问题在于,大国博弈不是小动作能糊弄过去的。墨西哥不敢得罪美国,却又不想失去中国,这种骑墙的姿态,到头来很可能谁也没讨好。
中国的选择则更为从容。该说的说了,该警告的亮明了,接下来要看墨西哥政府有没有魄力回头。否则,中国的反制只会来得更快、更重。现实已经告诉墨西哥,真正决定自己未来的,不是站在哪个大国身边摇旗呐喊,而是有没有足够的独立性与理智,做出对本国人民真正有利的选择。
这场风波还在继续,但局势已经明朗:中方不会坐等别人摆布,墨西哥也不可能靠牺牲中国换来长期的美国庇护。权衡轻重的关键时刻,墨西哥该清醒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