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当地时间2025年8月29日给特朗普政府的全球关税政策来了一记“当头棒喝”。法院以7票对4票的结果维持了国际贸易庭的裁决,认定特朗普以“国家安全紧急状态”为名,通过总统行政令扩大关税覆盖面,属于超越授权的违法行为。法院强调,征税权在于国会,增税必须通过立法程序,不能仅凭行政命令来实现。因此,这些关税的扩大范围不具备法律基础,行政措施本身不能作为继续征收的正当依据。
裁决书给出一个缓冲期限:从现在起到10月14日才会生效,期间政府尚有机会继续提出上诉。在最高法院最终作出裁定之前,现有关税仍然具备执行效力,这也意味着相关关税在短期内不会立即全面撤销,而是进入一个法理上的“暂停与审议”阶段。
来回看看这桩案件在美国贸易法领域的程序脉络:最初在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就已经作出裁定,直指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没有正确的法律依据,属于越权举动,并命令停止执行这些关税措施。特朗普不甘心,遂把案件提交至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此次上诉法院以7比4的分差,推翻不了对方的立场,维持了国际贸易庭的原判,认定关税扩张超越了总统的权力范围,继续执行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这次局面有点不同于以往。历史上,涉及扩大总统权力的争议往往以总统一方获胜告终,且呢往往能打到最高法院。因此,很多分析认为此案极有可能进入最高法院的审理流程。在美国的三级司法体系中,国际贸易法院属于初审机构,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是二审法院,若不服还可继续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请上诉。特朗普方面还掌握着进入最高法院的“筹码”——他亲自任命了3名大法官,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在最高法院争取有利裁决的潜在可能性。
本次裁决的生效时间点是在10月14日,这也给特朗普及其法律团队留出了充足的上诉窗口。裁决所依据的核心法律点,涉及IEEPA(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之下的“重大问题原则”,以及“总统可以监管进口”这一措辞在具体法条中的模糊性。法律界普遍关注的,是最高法院在所谓重大问题原则上的态度走向:这将直接关系到是否应扩大行政权力来覆盖更广的关税范围。媒体与学者的讨论中也提到,最高法院在此类问题上的立场往往并非铁板一块,存在摇摆与分歧的可能性,最终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案件具体证据、司法气候以及法官们对企业与市场影响的权衡。
如果最高法院最终也认定这些关税需要撤销,后果将相当复杂而深远。特朗普此前与多国签署的贸易协定可能面临重新评估,政府也可能需要把已经征收的关税退还给相关进口商与消费者,这笔金额往往不小。这样的局面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秩序,也可能对对外关系与财政平衡造成冲击。
特朗普对此裁决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强烈反应,抨击此判决“严重错误”,并警告若关税被最终取消,“美国将陷入灾难性后果”。接下来究竟谁的说法更具说服力,很多人都在拭目以待。
从更长的视角看,这起案件本质上反映出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法律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为维护资本利益的一种工具,而非仅仅体现抽象的公正原则。若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关税违法,美国经济画像将发生重大调整——减税法案若在没有关税增税的情形下继续执行,财政赤字压力可能进一步放大,长期的财政健康与国债水平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制造业的回暖、贸易逆差的治理、以及对全球金融秩序的影响,都将成为下一步政治与经济博弈的焦点。
总的来说,这是一则值得关注的进展,被视为美国最高法院之前的重要风向标。接下来,全球市场与各方利害关系人将继续关注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走向,以及这场法律博弈对未来美国贸易政策与财政格局的深远影响。等待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结果,才是解开这场“关税之局”真相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