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对印度加征了高达50%的商品关税,这一惩罚性举措立刻引发了强烈反响。印度方面直接回击称:“美国太双标。”言下之意是,既然中国同样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却没有遭遇类似制裁,为何偏偏只有印度要被针对?对此,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态称,印度这种所谓的“借机牟利”行为不可接受,更不可原谅。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紧随其后,强调这是印度必须接受的惩罚。而就在舆论尚未平息之际,美国副总统万斯又站了出来,他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豁免的理由”,甚至暗示印度的抗议声根本不会被认真对待。这一反差,让外界不禁疑惑:这些此前被中国限制入境的美国高层,为什么突然在关键时刻替中国发声?他们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事情的起因在于印度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多次警告印度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但印度以国家能源安全为由,拒绝服从。为了保障能源稳定,印度不仅持续进口,还一度将俄罗斯石油进口份额从原本的1%提升至如今的42%,甚至扮演起“中间商”的角色,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这无疑触碰了美国的底线。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美国先后两次加征关税,使印度的部分商品关税总额飙升至50%。目前,在美国制裁名单上,印度与巴西并列为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
印度对此极为震惊与愤怒。长期以来,印度一直视美国为“好大哥”,却没想到会遭到这样的背刺。在8月23日的马尔巴特节上,印度民众甚至公开以羞辱性的方式表达对特朗普的不满。更令莫迪尴尬的是,在美国对俄石油进口国的二级制裁中,最终受伤最严重的似乎只有印度自己。此时此刻,莫迪大概已经感受到压力如冷雨般打在脸上。
美国并非毫无依据,它明确指出,印度的操作严重损害了美元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依赖“石油—美元”挂钩机制来维护美元霸权,而印度大规模低价进口俄油并转卖他国,直接威胁了美国的根本利益。特朗普一再警告,然而印度并不打算放弃这块“肥肉”。问题在于,美国的关税惩罚为何只砸向印度,却对中国“网开一面”?印度媒体开始质疑,甚至暗讽美国在选择打击对象时双重标准明显。
然而,真正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实力,决定了一切。中国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影响力与印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核心,占据全球31.6%的制造业份额,美国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从汽车零部件到太阳能电池板,再到关键原材料,很多产业离不开中国的供给。而且,中国还掌握着稀土这一战略资源,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超过一百项前沿技术上取得全球领先优势。这些,都是美国无法忽视甚至忌惮的地方。相比之下,印度既缺乏实质性的反制手段,又无法对美国形成实质压力。
美国高层的态度也很明确。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不会因为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而制裁中国,反而希望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这一请求本身,就说明美国承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印度则完全不在同一层次。美国需要中国出面协调,试图利用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推动冲突缓和,换取更多战略利益。而印度,除了继续抱怨,又能真正为美国提供什么?恐怕连莫迪自己都没有答案。
印度的困境在于,它既想利用美国的力量制衡中国,又想在俄油交易中获取利益,但缺乏强硬的筹码。莫迪拒绝开放乳制品和农业市场,担心打击国内中小企业,导致经济遭遇寒冬。然而,没有有力的反制手段,印度就只能被动承受美国的关税压力。于是,莫迪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试图在即将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找到突破口。
事实上,美国高层在关键时刻替中国说话,也是在向印度释放信号:美方的真正目标就是印度,不要试图借中国来转移矛盾。当前局势已经足够说明,印度必须认清一个现实——只有增强自身实力,才有资格在大国博弈中掌握主动权。否则,一旦再选错伙伴,印度只会再次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至于即将在天津召开的峰会,若莫迪无法带来足够的诚意,那么等待印度的,恐怕仍将是冷雨拍面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