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在经历了三轮艰难而激烈的会谈后,终于进入了一种暂时“休战”的阶段。虽然表面上美国似乎依旧保持着高压态势,但从结果来看,美国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得实质性好处。反而在这场博弈中,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赢家”。特朗普或许始料未及,那些原本属于美国的中国大额订单,最终被其盟友国家悄然“截胡”。而最突出的受益者,便是澳大利亚。近日,澳大利亚总理在公开讲话中高调称赞中国的举措,并表示中国撤销了对澳大利亚的部分反制措施与贸易壁垒,中澳之间的经贸关系重新焕发活力,这被视作一种象征性的“胜利”,更进一步凸显出澳大利亚在这场贸易战中的受益地位。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一轮关税战的实际收益可谓寥寥无几。2025年4月,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随即祭出强硬手段,将对华关税推高至惊人的104%,仅隔一天又再度上调至145%,企图通过极端压力来迫使中国低头。然而,中国的反应迅速而坚决,立即将反制关税提升至125%,以实际行动明确传递出“绝不退让”的信号。这种针锋相对的态势显然超出了美国政府的预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中国是唯一敢于直接挑战美国经济霸权的国家。相比之下,欧盟通常选择拖延谈判来缓和矛盾,越南往往迅速屈服,日本、以色列等国甚至积极与美国妥协配合,几乎从未正面硬抗。中国的强硬回应,不仅打破了美国的惯常思维,也让美国国内的经济承压明显加剧。
关税战的代价很快在美国国内显现。多家中小企业因成本骤升而濒临倒闭,农产品出口也遭到重挫。原本畅销中国的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因为中国加征关税而失去了市场,仓储与出口渠道遭到严重冲击。最终,特朗普不得不在巨大压力下作出妥协,在白宫椭圆办公室签署文件,宣布对部分加征关税措施暂缓90天执行。这一事实反映出,中美关税战更像是美国一次代价沉重却收效甚微的冒险。
与美国的“进退两难”相比,澳大利亚却在这场较量中悄然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长。中澳关系虽然在过去几年经历过低谷,但随着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积极修复双边关系,中国逐步放宽了对澳大利亚煤炭、大麦、葡萄酒等产品的进口限制。由此,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煤炭、葡萄酒乃至农产品出口在中国市场迅速反弹,并且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对铁矿石、能源和农产品的巨大需求,使得澳大利亚成为天然受益方。这种需求的刚性特征,让澳大利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了一个有利位置。
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对澳大利亚的关税政策存在“特殊照顾”。作为“五眼联盟”的核心成员,同时又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点,澳大利亚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使得美国在制定关税政策时刻意“留了一道口子”。澳大利亚的部分商品基准关税仅维持在10%左右,远低于其他国家。这种差别化政策无形中为澳大利亚腾出了发展空间。而当美国与中国陷入对抗时,恰好为澳大利亚提供了“替代供应”的机会。例如煤炭市场中,美国产品因关税失去竞争力,澳大利亚煤炭凭借品质和运输距离优势迅速接盘,填补了中国市场的空缺。农产品领域更是如此,美国大豆、牛肉失去优势后,中国转而大量采购澳大利亚产品,这使得澳洲农业与畜牧业出口额实现显著提升。
然而,这种看似“坐享其成”的局面并非长久之计。正如不少分析所指出,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意外获利,并不是因为其贸易策略高明,而是因为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极端操作,亲手让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从长远来看,澳大利亚若仅仅依赖中美矛盾所带来的“红利”,其发展模式依旧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真正的出路,应该是制定独立而清晰的国家发展战略,在维护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同时,也避免在地缘政治上过度依赖美国,从而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谋求更稳健和可持续的未来。
这场关税战不仅是一次大国博弈的缩影,更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中利益的此消彼长。美国受挫,中国坚守,而澳大利亚则意外获益。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各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