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
一通看似寻常的电话,却彻底摧毁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对美国总统特朗普仅存的耐心。电话的主题是诺贝尔奖,然而它非但没有让两人延续“兄弟情”,反而成了揭开关系裂痕的最后稻草。如今,那段曾被外界视为坚固的政治盟友关系,正在急速崩塌。
导火索出现在6月17日的一次通话中。特朗普依旧兴致勃勃,反复炫耀自己“成功化解”了印巴的军事冲突——这个已经延续七十多年的死结,被他轻描淡写地包装成一次外交胜利。更令莫迪愤怒的是,特朗普暗示巴基斯坦可能会提名他角逐诺贝尔和平奖,甚至期待印度方面“效仿支持”。然而,莫迪态度坚决,直言停火完全是印巴两国自行协商,与美国毫无关系。他拒绝迎合特朗普的诉求,这一回绝让两人之间的嫌隙骤然加深。
这场摩擦并非孤立。就在贸易谈判陷入僵局之际,双方关系更显紧绷。短短几周后,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并在本周三再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追加25%的关税,双重打击使印度措手不及。印度官员甚至直言,这种赤裸裸的关税惩罚就是“gundagardi”(霸凌行径)。
其实,这一切的背后,是两位性格强硬、善于民粹操作的领导人发生正面碰撞。对特朗普来说,诺贝尔奖象征着他梦寐以求的国际荣誉;而对莫迪而言,印巴冲突则是印度政治的“禁区”,绝不容许美国插手。若莫迪承认特朗普在停火中发挥了作用,甚至提名他获奖,那无异于向国内选民传递印度在关键问题上受制于外部力量的信息。这不仅会击碎他“铁腕领袖”的形象,更可能引发巨大的政治后果。
过去,印度社会曾普遍相信与特朗普的“私人关系外交”会带来好处。两国关系的巅峰时期,曾留下不少政治舞台的经典瞬间:休斯顿“你好莫迪!”的万人集会,艾哈迈达巴德“纳玛斯泰·特朗普!”的盛大欢迎,乃至机场上的拥抱,都成为两人亲密无间的象征。然而,曾经的“高光时刻”并未延续太久。
今年5月,当印巴爆发数十年来最激烈的交火时,特朗普政府试图“居中调停”。然而,印度方面坚决拒绝任何第三方介入,尤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始终强调“只属于印巴双边事务”。因此,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抢先宣布“全面立即停火”,并暗示美方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时,印度官员愤怒至极。一位官员甚至反问媒体:“你们是相信我,还是相信特朗普?” 这句话,既是无奈,也道出了印度对美方立场的失望。
在6月的那通关键电话里,莫迪还拒绝了特朗普的华盛顿访问邀请。据印度高层透露,他们担忧特朗普会迫使莫迪与巴基斯坦军方握手,而这将触及印度最敏感的政治红线。自那以后,即便曾传出双方可能再通话以推动贸易协议,但莫迪再未回应特朗普的联系。知情人士表示,特朗普多次主动拨打电话,最终都石沉大海。
而在关税问题上,特朗普对印度的强硬政策,外界普遍解读为“政治惩罚”而非单纯的经济措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罗索指出,如果真的想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特朗普完全可以推动立法针对所有买家进行制裁。但他选择单挑印度,恰恰说明这是在惩罚印度的“不合作”。
紧张氛围还蔓延到了签证和移民议题。特朗普政府不断收紧学生签证,并加大遣返行动。今年2月,一架满载被驱逐者的航班抵达印度,偏偏就在莫迪启程赴美之际,引发轩然大波。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特朗普对莫迪国内政治处境的漠视。
---
作者简介:
穆吉布·马沙尔,《纽约时报》南亚分社社长,负责统筹印度及周边地区新闻。
泰勒·佩杰,《纽约时报》白宫记者,长期追踪特朗普政府动态。
阿努普丽塔·达斯,驻新德里记者,专注印度与南亚事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