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后,动作堪称雷厉风行。2025年1月20日刚宣誓,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兑现竞选时的承诺,把贸易逆差作为首个突破口。2月1日,他率先对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中国等主要贸易伙伴下手:对前两国征收25%的关税,对中国加征10%。理由看似正义,声称要应对非法移民与芬太尼问题。此举立刻在国际间引发轩然大波。
面对美国的突袭,大多数国家选择妥协以免冲突升级,但中国态度坚决,拒不退让。北京迅速反制,对美国煤炭、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同时对稀土出口实施限制,并对谷歌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些举动直接戳中了美国的要害。特朗普显然不甘示弱,3月3日又将对华关税提高至20%。中国随即针锋相对,对美国小麦和大豆加征10%关税,展现出寸步不让的姿态。
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再度放狠话,宣布对华采取“对等关税”政策,额外增加34%,总税率高达54%,几乎等同于拒绝继续贸易往来。经济学家们一片哗然,称其为美国史上最猛烈的保护主义措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戈夫甚至直言,这一政策犹如向全球贸易体系投下了一颗核弹。中国则毫不退缩,回应性地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将反垄断调查范围扩展至杜邦公司。至此,双方互相加码,关税水平飙升至美方145%、中方125%。
随着局势升级,真正的考验开始显现。中国是出口型经济,2024年对美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产品集中在工业品领域;而美国是典型的消费型经济,高度依赖进口来抑制通胀。特别是在中国切断稀土出口之后,美国企业首当其冲,陷入困境。福特、铃木等大型制造商的高管纷纷致电特朗普团队,抱怨工厂濒临停产,工人失业风险陡增。与此同时,美债收益率迅速攀升,金融市场风声鹤唳。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的反制手段超出美方预料,迫使华盛顿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5月12日,中美达成临时协议,美方将关税降至30%,中方维持在10%,并约定为期90天的缓冲期。到了6月,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美国工厂订单显著下滑,中国企业则加快将部分出口转向越南进行中转,以规避高关税。特朗普不得不在7月宣布延期至8月1日,之后又在8月11日延长90天。贸易争端暂时缓和,但根本矛盾并未解决。
从经济表现看,中美两国的承受能力差距逐渐显露。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3%,而美国仅为1.25%。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骤降53%,其中大豆进口量锐减51%,转而大量采购巴西农产品,令巴西成为最大赢家;与此同时,美国农民则陷入愁云惨雾之中。特朗普的初衷是通过关税政策扭转贸易逆差,实际上却更像是在拆解世贸组织框架,企图重新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然而中国并未屈服,反而凭借庞大的内需和韧性稳住了经济大盘。
在美国国内,争论同样激烈。Reddit用户们大量转发《经济学人》文章,指出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占据上风。有人形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风暴眼,表面上是控制局势,实则隐藏巨大风险。相较之下,Quora上讨论的声音则偏向认为中国将被迫退让,理由是房地产问题拖累经济,以及失去美国市场会造成产能过剩与失业潮。然而,来自学界的分析指出,中国早在2016—2020年间就已预判到美国可能“翻脸”,提前做好准备,包括稀土储备与越南等第三方中转方案。
全球范围内,这场关税战已经牵动多方利益。加拿大选择撤销报复性关税以配合美国,欧洲则在中美摩擦间左右为难。与此同时,中国推动国产芯片加速替代,并提出2028年实现数据中心50%国产芯片覆盖的目标,较原计划提前了七年。印度、俄罗斯等国家也与中国联手,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共同抵御美国的关税压力。
总体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战并未让美国轻松获益,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伤及自身,同时让盟友承担了额外成本。而中国虽然也面临短期冲击,却通过调整贸易结构和寻找替代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这场博弈不仅重塑了全球供应链,也让世界逐渐探索“去美元化”和“去美国化”的路径。长远而言,中国加快自给自足的步伐,虽路途艰难,但未来前景依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