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际关系的剧本,总喜欢给人意外,但这一次,莫迪的“硬气”差不多写在了全球媒体的头版头条。美国总统特朗普连打四次电话,莫迪一一挂断,拒绝对话。这事搁谁身上,都是外交大事件,更别说发生在以往“兄弟情深”的美印之间。
美国对印度商品50%关税正式生效。两道行政令,一前一后,理由很简单:莫迪坚持买俄罗斯石油,特朗普不高兴。7月31日美方宣布25%关税,8月6日又追加25%,谁说“美印友谊”牢不可破?关税大棒抡起来,特朗普只认利益不认情分。美国国土安全部一纸通知,印度输美商品全线加税。印度出口企业、外贸订单、金融市场、就业链条,全部“中弹”。
印度的反应,一如莫迪本人,既愤怒又冷静。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这不是简单的“外交冷漠”,而是罕见的“战略反击”。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点明,莫迪的决绝,既因特朗普“死亡经济体”之辱,也因关税重锤。印度直接表态:美方做法“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必要时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国家利益。莫迪在公开场合高调喊话,坚决捍卫本国小企业主、农民、畜牧业利益,“无论多大压力,印度都不会退让”。这种表态,配合拒接电话,给了特朗普一记“外交闷棍”。
关税战的影响,远不止媒体头条那么简单。50%的关税把印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车辆零部件、宝石加工等重灾区一网打尽。印度出口商集体哀嚎,美国客户大批取消订单、推迟生产,订单流向别国。阿格拉鞋业联合会主席明说,许多工厂已停工,未来充满不确定。“美国客户告诉我们,等关税落地再说。”
莫迪的强硬背后,是现实压力的倒逼,更是对特朗普极限施压的系统性反击。印度不是没有软肋,出口结构、高度依赖美方市场、国内就业压力、金融市场信心,这些都让莫迪“骑虎难下”。但特朗普的做法已将印美关系推到悬崖边。印度外交部、贸易部、央行、地方出口协会纷纷出面“救火”,加大对银行贷款的补贴、鼓励多元化出口、加速商品与服务税调整、推动自贸协定谈判……但这些措施短期内难以弥补与美贸易裂口。
印度政府多次公开承诺,绝不会让“小微企业、农民、养殖户受伤”,但外部压力与内部消耗同步加重。莫迪在古吉拉特邦讲话表态:“无论压力多大,印度终将取胜。”但台下的企业主和就业者,能不能挺到“胜利”,没人敢下定论。
关税冲突的根源,其实是特朗普用贸易大棒绑架全球战略。表面上是“以俄油制裁为由”,实则是美印博弈地缘主导权的缩影。美方副总统万斯、财政部长贝森特都不避讳讲明,这就是“让俄罗斯难受”的次级关税。特朗普嘴上说得漂亮,背地里只认美国优先。印度过去十年费尽心机想和美国关系变好,摆脱印巴标签,争当世界第三经济体。莫迪自信印度能成为“全球增长引擎”,但特朗普一记“死亡经济体”的羞辱,关税一落地,印度一下子被打回现实。
美国的极限施压也不是没有代价。三分之二美企在印度有外包业务,印度市场对美高科技、金融、能源、消费品输出至关重要。关税战一旦全面升级,受损的不仅是莫迪和印度企业,还有整个美国跨国资本链条。摩根士丹利、花旗等投行都预测,印度经济增速会下调,但依然是全球最有韧性的市场之一。如果特朗普真把印度“逼到墙角”,未来的赢家未必就是美国。
更值得玩味的是,莫迪的硬气与特朗普的“破防”,让美印关系充满戏剧性。过去20年,印度左右逢源,幻想成为西方盟友,结果被现实打脸。特朗普的极端政策,彻底揭示了美式“盟友”的本质——用得着的时候是兄弟,用不着了就是对手。莫迪再也不是那个“热烈熊抱”的小伙伴,而是一个敢在全球舞台上和美国总统“硬刚”的区域大国领袖。这是印度外交的一次成人礼,也是全球“新多极”格局的一次突围。
美印蜜月期彻底告终,莫迪的硬气已成标志,特朗普的强硬也不会收手。面对全球博弈的风暴,印度能否真正顶住压力,争取自主,不再做别人棋盘上的棋子?这场“硬气外交”,才刚刚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