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6月欧盟对美出口同比暴跌27%,贸易顺差从156亿欧元断崖式收窄至28亿欧元,创下历史性跌幅。这场由美国对欧盟商品加征15%关税引发的风暴,正在将欧洲经济推入寒冬。
作为欧洲工业心脏的德国,经济引擎已发出刺耳的警报——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滑0.1%,若三季度继续萎缩,将正式陷入技术性衰退。
关税冲击:27%暴跌背后的“7倍成本”
美国前政府今年初挥舞关税大棒,将欧盟输美商品税率从平均不足5%猛增至15%,部分领域如钢铝关税高达50%,这一涨幅相当于此前税率的7倍,直接推高欧洲企业的出口成本。
欧盟虽以承诺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和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为代价换取协议,但高关税的杀伤力远超预期,荷兰国际集团研究主管布热斯基指出,关税生效前企业曾“抢出口”透支订单,随后出口断崖式下跌,叠加欧元走强和全球需求疲软,形成三重打击。
更严峻的是,欧盟试图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规避关税的路径已被堵死。现代原产地规则监管严密,美国海关对规避行为高度警觉,加之贸易伙伴国不愿卷入美欧争端,转口贸易可行性几乎为零。
德国衰退:汽车业沦陷与29万岗位危机
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首当其冲。德国央行、经济专家委员会等权威机构连续下调预测,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已归零,恐面临连续三年无增长的困境。核心症结在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遭遇重创:
支柱产业崩盘:汽车业半年利润普遍“腰斩”。宝马净利润暴跌29%,梅赛德斯-奔驰从61亿欧元缩水至27亿,保时捷因关税额外支出4亿欧元,三大车企现金流合计恐减少100亿欧元。即便关税从25%降至15%,德国车企每年仍需承担数十亿欧元额外成本。
供应链连锁反应:美国对钢铝维持50%关税,导致上游原材料涨价压力传导至整车厂商。大众集团透露,其在美工厂的关税成本上半年已达13亿欧元,奥迪损失6亿欧元。
失业潮蔓延:蒂森克虏伯计划裁员1.1万人,奥迪裁7500人,敦豪裁8000人,西门子全球裁6000人。德国汽车研究中心警告,高关税最终可能导致欧洲损失7万个汽车业岗位。
结构痼疾:能源成本与转型滞后雪上加霜
关税冲击暴露了德国经济的深层顽疾。工业电价高居欧洲首位,能源密集型产业如化工、钢铁产能较危机前下降近20%。化工巨头巴斯夫利润缩水76%,大众曾因成本压力计划关闭多条生产线。
与此同时,德国在电动化与数字化转型中明显落后。尽管大众计划到2030年投入1800亿欧元研发电动车,但美国关税导致的现金流萎缩可能迫使企业削减预算。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尖锐指出:繁复的审批流程、老旧的基础设施、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使德国在美中技术竞争中逐渐掉队。
东方突围:产业链的“中国锚点”战略
面对欧美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德国企业加速“向东看”。宝马集团联手中国科技企业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大众押注本土化电池合作,梅赛德斯-奔驰则借力中国规模化生产优势提升电动车型竞争力。
德国汽车经济权威杜登赫费尔断言:“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德国联邦对外贸易协会主席舒曼更直言,在全球“贸易武器化”的动荡中,中国市场成为稀缺的制度稳定性锚点。这一转向已反映在产业链布局上——大众考虑在美新建奥迪工厂,宝马扩大北美产能,但短期难以弥补损失,而中国市场的技术协同与产能优势正成为关键替代方案。
代价与警示:2900亿欧元的经济黑洞
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导致德国2025-2028年累计损失2900亿欧元,相当于年均GDP萎缩1.6%;欧盟整体损失更将达1.1万亿欧元。这场由单边保护主义引发的危机,已远超经济范畴:欧盟为妥协付出的6000亿美元市场开放承诺,可能进一步削弱自身产业竞争力,形成长期战略消耗。
正如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所警示,美国政策正在加剧全球供应链割裂,最终推高其自身通胀并抑制需求,形成“多输”困局。当“欧洲经济火车头”沦为“欧洲病人”,这场关税风暴的代价,正由整个西方工业体系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