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晚期,蒋介石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调动30万大军对中原解放区发起猛烈进攻,而此时我军中原解放军的力量仅有区区6万。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我军中的鄂东第二旅士兵们为了牵制敌人的火力,并争取时间让主力部队得以撤退,他们以6000余人的人数被敌人所包围,这个敌方军队人数多达3万之多,形势急转直下,令人心焦。我军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关头已做好了拼死决战的准备。然而,在这场艰难困境中,局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一位地方地主显现出非凡的胆略,他轻松自在地宣称自己能够让成千上万的敌军退却。这个地主便是胡之杰,他的豪言壮语背后,藏着一段历史传奇。

胡之杰不仅是涌现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还曾是辛亥革命的参与者,甚至在武昌起义中亲历战斗。他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抗击了日军的侵略,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他回到家乡岳西,用所学回馈乡里,力求为地方发展出一份力。但对于蒋介石的无情与自私,胡之杰心中充满了失望。这位实干导向的军人从未想过以军职谋取私利,他的目标始终是为国家和人民而战。因此,在被剥夺军权后,他对此并未多加计较,但蒋介石狭隘的胸怀令他倍感忧虑。他担心自己在国民党内部难以生存,与其继续忍受这样的治理,不如从此隐退,静享生活。于是,他向上级提出了辞职,携带行李返回了自己的故乡岳西。蒋介石看到胡之杰如此懂事自然心中欢喜,表面上还特意和他道了别。

回到老家后,胡之杰用自己多年来积攒的财富购置了宅院和田地,过上了富裕的地主生活。在悠闲的日子中,他还不忘回到当地学校,向乡镇的孩子们传授知识,逐渐成为当地备受尊敬的乡绅。然而,世事如梦,这份难得的宁静并未能持续太久。蒋介石为了个人的政治利益,单方面撕毁了早已签订的“双十协定”,全面展开了内战。这时,身处岳西的胡之杰闻讯后感到无比愤慨,但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现状,蒋介石对百姓的冷漠更让他感到无奈与绝望。

尽管对国民党已有所失望,胡之杰仍然挂念着自己曾经在川军的战友,因此不断通信询问他们的安危,并劝说他们尽量避免内战中的同胞相残,保持实力,留有余地。随着1946年6月蒋介石发起的侵略,中原解放区面临严峻考验,国民党调动了20多个师进军,目的是要迅速攻占这一战略地区,以削弱我党在这片土地上的力量。面对三十多万代号的国民党部队,我的部队则只有6万,形势非常险峻。为了保护实力,各个部队只得展开突围。而鄂东第二旅则肩负起了诱敌任务,他们化身为司令部坚守在佛塔山阵地,历经三天三夜的苦战,终于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随后,他们开始了漫长的撤退,虽然途中疲惫不堪,但最终暂时甩掉了敌军的追击,得以在岳西的小镇上休整,为他们的生存保留了喘息的空间。

在此关键时刻,胡之杰心中暗自计算,认为蒋介石必然不会满足七十二师在装备和兵员上的需求,反而可能乘机收回其番号。他清楚这种处境对七十二师无疑是自杀行为,因此为避免无谓的牺牲,还不如趁机与解放军交好,既可保存实力,也为自己今后提供一线生机。在充分了解国民党官员性格后,他的劝说策略直击关键。于是通过胡之杰的游说,双方达成共识,决定在包围圈的东边开辟一个脱身之口。最终,我军的6000多名将士利用这一机会成功突围,避免了一场无谓的生死搏斗,胡之杰也因此凭借一人之力,拯救了众多士兵的生命,同时为我军保留了实力。 胡之杰是安徽人,自小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之后,胡之杰在自家的私塾担任教书先生,日子十分悠闲。可是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不安,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中华大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胡之杰看到中国百姓饱受列强欺压无法安心教书,于是他决定效仿古时的班固投笔从戎,抗日救国。投身革命的胡之杰辗转多地最终参加了川军团,但当时的川军团的人员文化素质以及武器装备都不如其他部队,哪里有像胡之杰这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这也使得文化素质较高的胡之杰在部队中很受重用。而胡之杰本人也是十分争气,每次作战必定冲在第一个。经过多次的浴血奋战,加之以文化素质较高也擅于谋略,因此胡之杰升迁的很快,在之后更是担任了川军第一师的师长。

历史上,如胡之杰般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在政治立场上或许曾经迥异,但内心始终铭记着民族大义,无私付出,勇于为人民代言。这些真实的人民英雄,让人肃然起敬,值得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