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下半年货币政策实施,人民银行最新部署。近日,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明确下一阶段政策取向。总量方面,分析人士根据《报告》预测短期加码宽松的必要性不高,降准降息时点可能后移;微观上,《报告》显示出人民银行更加关注信贷结构的优化,同时下阶段将重点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普惠小微、服务消费。
降准降息时点可能后移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报告》首先定调,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
相比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报告》强调“落实落细”,但并未提及“适时降准降息”,这与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保持一致。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从总基调上看,《报告》保留“适度宽松”表述,意味着下半年为稳信用、促内需、强协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支持性立场;但更强调“落实落细存量政策”,以推动现有政策落地显效为主。短期加码宽松的必要性不高,降准降息时点可能后移。
延缓降准降息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近期两项财政贴息落地,相当于“定向降息”,降低了总量工具的必要性。8月12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两项政策落地,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将有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增强财政和金融的联动。
二是结构性政策更能精准发力,避免资金空转,压缩全面降息空间。5月,人民银行出台的货币政策组合拳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量降价”。温彬表示,此次《报告》也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旨在减少“企业—金融”之间的空转,强化金融机构“反内卷”和稳息差。
此外,存款加快活化、物价温和回升积极因素增多,人民银行在降息决策上或更为谨慎。“当前,M1增速已连续多个月超预期回升。7月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4万亿元,居民存款持续流向资本市场,在此背景下,为避免低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空转和泡沫,货币政策数量宽松或需阶段性降温。”温彬说道。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进一步提到,《报告》中提到“完善利率调控框架”,也说明未来利率政策将更加强调精准调控,而非简单的总量宽松;新增“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表明人民银行在稳物价方面将投入更多关注。
在田轩看来,下阶段总量政策保持稳健,三季度再次降准降息的可能性较低,人民银行将更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支持科技创新、普惠小微、消费等重点领域。同时,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和节奏,确保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信贷扩张更重“质”
在信贷基调方面,《报告》由一季度的“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调整为“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由此看来,人民银行对信贷数量的诉求相对下降,更加重视“稳量提质”。
最新金融数据显示,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有所放缓。这一方面受“信贷小月”客观影响,另一方面正是金融机构反内卷、防空转的侧面反映。
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转变经营思路,从“比规模、比增速”转向“比服务、比精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这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在虚增空转贷款被挤出的同时,经营主体获得了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满足。
业内专家强调,分析信贷增长不宜仅关注“量”,要有多元视角,重视信贷扩张的“质”。近年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速趋缓,人民银行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从贷款结构上看,7月数据表现较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正如《报告》专栏提到,过去十年间,我国信贷投向结构发生深刻演变,主要驱动因素由重资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升级换挡。《报告》显示,我国新增贷款结构已由2016年的房地产、基建贷款占比超过六成,转变为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占比约七成。
从贷款期限结构看,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由56%上升至67%,增加近11个百分点;从贷款主体结构看,近十年人民币贷款年度增量中,企(事)业单位贷款所占比重已提升约16个百分点至79%;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构成看,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占比已由2018年末的26.7%稳步提升至2025年6月末的31.1%。
温彬同时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和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债券发行扩容提速,贷款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之一,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宜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进行综合衡量。
《报告》表示,下阶段,金融体系将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焦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科技创新和扩大消费等支持主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动信贷供给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动态平衡更为适配,进一步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的支撑。
更加关注惠民生、促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开辟的四个专栏分别聚焦小微金融服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信贷结构优化、金融支持促消费,均预示了下阶段金融重点发力方向。
今年5月,人民银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均增加3000亿元,分别支持“两新”政策措施及扩大银行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同时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科技板并设立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从《报告》披露数据来看,上述举措均已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5万亿元,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由2014年末的30.4%提升至38.2%,近十年年均增速约15%;科技贷款余额达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较同期全部贷款增速高5.8个百分点。其中,增长最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今年以来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报告》也指出,发展服务消费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需求较强领域的服务消费供给不足。下阶段在具体施策上,将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落实好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工具,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加大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不断拓宽支持消费的融资渠道、强化政策协同配合。
“从5月人民银行推出再贷款工具,到近期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都表明在政策层面更加关注惠民生、促消费,着力夯实稳内需的基本盘。”温彬说道。
田轩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展望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债券市场“科技板”、资本市场支持工具等,推动科技金融体系的完善。在小微企业支持方面,人民银行将继续强化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与可得性。
对于服务消费领域,人民银行将加强与财政、产业政策的协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推动高品质服务消费发展。信贷结构的优化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改革,提升其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主动性和精准性,确保信贷资源真正流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