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记者 梅婧
在“一带一路”倡议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今天,数字经济正成为连接沿线国家的新纽带,为传统经贸合作注入全新动能。通过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条高效、透明、普惠的“数字丝绸之路”正在形成。
数字经济如何重构大宗商品供应链与跨境支付体系?又将怎样催生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8月5日,四川省德阳市召开的“丝路数字资产与大宗商品供应链大会”释放了明确信号:数字资产与大宗商品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已迈向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发布两项标志性成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开展4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超过万亿美元投资,2024年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22.1万亿元,占中国全部进出口的51.5%。
与此同时,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63.2万亿元,12年来规模扩大了4.6倍。同时,全球数字资产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支撑和增长引擎。
在此背景下,来自不同地区及机构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中国重装之都”——德阳,在“丝路数字资产与大宗商品供应链大会”上共商数字技术重塑全球大宗贸易新路径,发布《产业生态共建倡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前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指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破解‘信任赤字’,推动数字身份互认、跨境数据分级流动;数字资产与大宗商品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它是重塑信任的基础,也是再造效率的助推器,需要聚焦关键领域、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务实合作等。”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大会上,两项标志性成果正式发布,标志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迈入新阶段。
具体来看,由云南滇红茶、联合龙润茶、川茶集团等20家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国茶联会”正式成立。该联盟将构建茶叶从种植到跨境销售的“区块链+物联网”全链溯源平台,首期覆盖云贵川地区500万亩茶园。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茶叶全生命周期可追溯,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产品信息,同时提升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更具影响力的是,由天府商品交易所、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国欧盟商会、四川省供应链服务行业协会等30家机构联合发起的“一带一路数字资产与大宗商品供应链联盟”正式启动。联盟现场发布《产业生态共建倡议》,明确三大行动计划:一是共建“数字仓单跨域互认”标准,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大宗商品贸易中存在的“一货多押”等行业乱象;二是开发“丝路链上征信平台”,为中小贸易商提供可信的融资通道;三是设立“数字供应链创新基金”,首期规模达10亿元,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
联盟发起方代表表示,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大宗商品贸易、数字资产流通等领域的合作效率,为构建安全、高效、透明的国际供应链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在业内看来,两大联盟的成立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实践,将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金融投资报记者获悉,德阳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支点,将率先建设“一带一路数字供应链综合试验区”,推动制度型开放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为全球供应链升级贡献“中国方案”。
探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新路径
在此次大会上,多位权威专家和学者围绕数字经济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国防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刘晋豫在演讲中强调,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他建议将成渝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纳入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大战略中推进,并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与战斗力融合的重要论述;二是解决协同发展中的堵点问题;三是抓住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机遇;四是强化军地合力;五是发挥重大战略功能平台联动作用。
刘晋豫特别指出,要推动成渝共建“军民融合数字供应链安全体系”,将西部算力资源转化为国家战略能力,支撑一体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四川省社科院原书记,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则深入分析了四川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新机遇。他认为,德阳建设高端装备科技城是“制造强国”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呼应,建议打造“数字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库”,服务国家产业链安全。
李后强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立体互联互通,打造陆海天网立体通道,深化中老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设施联通从“硬连接”向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拓展;二是推动绿色与数字合作,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开展光伏产业对话、低碳技术培训,扩大“丝路电商”布局,深化与东盟、非洲的数字合作;三是构建产业协同新生态,依托水电、矿产等资源,与共建国家开展清洁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项目合作,输出“四川智造”解决方案。
中国区块链与产业金融研究院院长刘洋提出打造“消费金融+区块链+流动性+算法+实体底层资产+国际化”的创新模式。
刘洋指出,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新时代的到来,产品服务、企业运营和资本支持体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他强调,要通过三个维度推动改革:一是以工匠精神提升产品服务品质;二是以消费商新模式优化企业运营和创新创业生态;三是以消费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最终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协同发力。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刘洋建议发行“一带一路数字供应链债券”。这种创新金融工具以碳汇、矿产、农产品等实体资产收益权为价值锚定,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透明可信,有望开辟万亿美元规模的新资产类别。该模式不仅能有效拓宽“一带一路”共建的融资渠道,更能促进沿线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一带一路”共建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