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月31日签署命令,对66个经济体实施进口税。瑞士以39%的税率位居前列,仅次于老挝、缅甸和叙利亚。这一新的税收消息令瑞士多家媒体震惊,因为他们都曾认为:
在两国谈判人员多次接触的背景下,即将与美国达成可行性框架协议,预计关税仅在10%至15%区间内。但现实却是美国总统似乎未顾及瑞士这个“盟友”的关切,居然给出了39%的高比例税率。
联邦主席祖特尔也对39%这个数字表示惊讶,她表示:将分析情况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我不能预测结果会如何,但肯定会给经济带来损害。预测39%的税收可能会使瑞士GDP减少约0.6%,如果纳入制药业,可能会更多。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2024年美国在和瑞士的贸易中“逆差金额约为385亿美元”祖特尔女士表示:“特朗普之所以选择39%的税率,是因为这个数字是基于385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逆差四舍五入得到的”。
多么荒诞的税率设置标准啊
特朗普政府对瑞士突然加征39%关税的决策,犹如一记重拳击中了阿尔卑斯山麓。这个以精密制造和金融业闻名并包装起来的中立国,恐怕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美国贸易战的"重点关照对象"。
尤其讽刺的是,当欧盟和英国分别获得15%、10%的相对温和税率时,瑞士的待遇竟与叙利亚、缅甸等受制裁国家并列,这种外交落差足以让伯尔尼(瑞士首都)的政治精英们彻夜难眠。
细究39%这个数字的生成逻辑,更像是一场粗暴的数学游戏而非严谨的经济决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将385亿美元逆差直接四舍五入为"39"的对应税率,这种将复杂经贸关系简化为小学生算术题的荒诞做法。
暴露出特朗普式贸易政策的本质——经济数字只是政治表演的注脚。当贸易逆差被异化为国家尊严的计量单位时,关税税率就变成了宣泄情绪的数字符号。
瑞士制造协会批评道:这个39%的关税没有任何合理的依据,完全是任意的。并说“非常令人失望”,但希望这并不是“句号”——潜台词是“瑞士当局依然希望通过新的谈判,降低税率”。
瑞士的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即便是长期保持中立的"优等生"也难以独善其身。过去四年间美瑞贸易逆差56.9%的增幅,恰逢瑞郎持续走强、精密仪器出口旺盛的周期,这本该是市场规律的正常体现。
但特朗普政府显然更愿意将其解读为"不公平贸易"的证据——只要在和美国的贸易中得到了顺差,就是不公正的。这种选择性归因的背后是"美国优先"意识形态对经济理性的全面碾压。
值得玩味的是关税消息的泄露时机,就在瑞士媒体乐观预测10%至15%温和税率的当口,39%的重锤突然落下,这种戏剧性反差堪比商业谈判中的"红白脸"策略,更是特朗普极限施压手段的具体体现。
但将其粗暴地运用在国际经贸领域,损害的不仅是瑞士表业巨头的利润,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信任基础。当祖特尔主席坦言"不能预测结果"时,折射出的正是中小型国家面对强权政治时的无力感。
这场关税闹剧或许预示着美国贸易政策的新动向:随着中期大选临近,特朗普需要更极端的数字来强化其"强硬谈判者"的人设。而瑞士这样的对美高顺差发达国家,恰好成为展示肌肉的理想靶标。
瑞士并非唯一一个被美国贸易大棒砸中的国家,但它所遭遇的荒诞税率设定方式,恰恰暴露了当今国际经贸秩序中的一个残酷现实——在“美国优先”的逻辑下,规则只是摆设,数字只是工具,而盟友与对手的界限,全凭华盛顿的一时喜好。
特朗普政府似乎并不在乎盟友的“忠诚度”,而是谁顺差多,就打谁。瑞士制造协会的抗议——这个税率没有任何合理依据——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在美国的贸易霸凌面前,市场规律和公平竞争都是空谈。
瑞士的39%关税闹剧,不仅是一国的不幸,更是全球贸易体系溃烂的缩影。当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可以随意用小学数学决定他国经济命运时,所谓的“规则”早已名存实亡。
各国能做的,或许只有做好最坏准备,并记住一点:在美国的贸易大棒下,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历史早已证明,以算术游戏替代贸易平衡,最终只会制造更多经济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