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航空工业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成都飞机工业公司与沈阳飞机工业公司两大巨头,为争夺第四代战机项目主导权展开一场无声厮杀。这场代号“成沈之争”的较量,差点改写中国空中力量发展轨迹,甚至影响国运走向。
美国F-22猛禽战机完成首飞的消息如同惊雷炸响全球。这架能隐身突防、超音速巡航的怪物重新定义空战规则。俄罗斯苏-27系列持续升级,周边日本列装F-15J,印度引进苏-30MKI,中国天空面临前所未有的挤压。空军急需新一代战机守卫疆域,时间却不等人。
南北双雄亮剑
成都基地的实验室内,成飞团队铺开代号“歼-20”的设计图纸。经历歼-10自主研发的淬炼,这群工程师胆子够大。方案抛弃传统平尾布局,鸭翼与隐身外形结合,机身棱角分明降低雷达反射。目标很明确:造出能与F-22掰手腕的真五代机。
但技术难关像一座座大山。隐身涂层还在实验室反复测试,国产发动机推力不足,航电系统集成更是全新课题。有评审专家直接泼冷水:“十年都搞不定,空军等得起吗?”
沈阳的厂房里传出不同声音。沈飞手握苏-27这张王牌——通过多年国产化,生产线早已成熟。他们端出务实方案:给苏-27换装相控阵雷达,升级导弹和电子对抗系统,性能直逼四代半标准。成本只需歼-20的三分之一,五年内能量产数百架。俄方技术协议摆在桌上,连关键零部件供应都敲定了。
闭门会议生死博弈
国家资源只能押注一个方向。评审团争论焦点凝成两道选择题:要眼前稳妥还是未来制高点?某次闭门会议上,火药味弥漫整个房间。
沈飞甩出时间表:“台海局势瞬息万变,苏-27改进型三年形成战斗力!”投影幕上展示着生产线改造方案,机群规模预测图引发阵阵低语。俄制AL-31发动机的轰鸣似乎已在耳边响起。
成飞突然切换屏幕。虚拟空战画面中,歼-20利用隐身突入防线,雷达锁定符号死死套住F-22。另一幕里,改进型苏-27刚起飞就被敌方雷达捕捉,导弹预警凄厉长鸣。“未来战场没有隐身等于活靶子!”成飞工程师拍出风洞数据:鸭翼布局在超音速机动性上碾压苏-27,航电系统更支持网络化作战。
关键时刻,一份机密报告扭转天平。实验室隐身涂层对X波段雷达吸收率达90%,矢量发动机完成台架测试。某位高层一语定音:“不能为短期安全牺牲二十年制空权!”
苍穹见证逆袭之路
2000年代初,歼-20方案正式立项。成都西郊的试飞基地彻夜灯火通明。2011年1月11日,黑灰色原型机腾空而起,引擎轰鸣划破长空——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试飞五代机的国家。
沈飞转身开辟新战场。苏-27国产化经验催生出歼-15舰载机,撑起辽宁舰的翅膀;暗影中的歼-35项目悄然推进,补齐航母战力拼图。曾经对手在竞争中相互淬炼,共同托举中国航空工业跃入世界第一梯队。
回看那场惊心动魄的争论,历史的天平曾无限倾向苏-27改进型。若当时选择妥协,今天出现的或许是“国产版苏-57”,隐身性能缩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歼-20的锋芒背后,藏着中国航空人孤注一掷的勇气,更印证一个真理:大国重器的棋局上,敢于仰望星空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