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路透社报道指出,印度的几家主要国有石油公司,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巴拉特石油公司和芒格洛尔炼油厂,已经停止了从俄罗斯采购石油。这一举动标志着印度主要的国有炼油企业暂停了与俄罗斯的石油交易,尽管私营公司仍然是俄罗斯石油在印度的最大买家。
国有公司在印度的炼油行业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掌握了超过60%的炼油产能,约合每日520万桶的加工能力。作为印度最大的一家国有石油公司,印度石油公司在全国20家炼油厂中拥有10家。由于这一公司也是采购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客户,其停止采购俄罗斯原油的决定对俄罗斯无疑造成了较大影响。
不少分析人士对此举的背后原因提出疑问,纷纷猜测是否与美国的压力有关。这一暂停俄罗斯石油采购的举动,显然不仅仅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更像是带有政治意图的信号。
一周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警告,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的国家,可能会面临最高达100%的进口关税。特朗普的这番言论无疑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就在特朗普发声后的短短几天内,印度开始调整其能源进口的步伐。尽管这一时机显得像是巧合,但结合更广泛的背景来看,这一变动似乎并非偶然。
事实上,美国在7月30日宣布对印度部分商品征收25%的关税。特朗普声称这是对印度多年来贸易政策的“反击”,批评印度长期存在高贸易壁垒和政策不透明的问题。然而,关税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为复杂的是,印度与俄罗斯在能源和军火领域的合作成为美国加大制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印度大幅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后,俄罗斯为了维持外汇收入,主动降价,这让印度得以以较低的价格采购俄罗斯原油。虽然这种做法给印度带来了经济上的短期优势,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印度也不得不权衡是否继续维持这一合作。
特朗普政府明确表示,关税的实施与印度持续与俄罗斯的合作密切相关。特朗普不仅希望通过关税争取更多市场份额,还希望印度在能源政策上做出调整,以符合美国的利益。尽管印度一方面希望保留本国的产业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又期望推进市场逐步开放,但这两种需求显然在谈判中产生了巨大矛盾。
印度早在2025年初就意识到,印美之间的贸易协议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美国希望印度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大豆、玉米和乳制品等低价商品,然而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对印度农村经济造成冲击,政府在这方面并未给予正面回应。随着谈判的推进,双方在许多核心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5月时,印美的贸易谈判几乎陷入僵局,美国随即宣布对印度加征25%的关税,且明确表示,如果印度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紧密的能源和军火合作,美国将考虑进一步加大制裁力度。特朗普的言辞虽然并未给出具体制裁的细节,但其意图已经不言而喻。
就在特朗普发出威胁的第二天,印度几家主要国有炼油公司就纷纷宣布停止从俄罗斯采购石油。这一决定显然不是临时做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决策。作为印度炼油产业的核心力量,国有企业在能源供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暂停采购俄罗斯石油,显然是印度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做出的战略调整。
尽管印度短期内可能需要面对能源供应转型的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这一举措有助于缓解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矛盾。毕竟,印度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远超过俄罗斯市场,且美国不仅是印度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外资和技术的主要来源。如果美印关系进一步恶化,印度的“制造业崛起”战略可能会遭遇严重阻碍。
这次风波揭示了印美之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特朗普一再强调,印度不能在享受美国市场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又拒绝对美国产品开放市场。他批评印度的非关税壁垒是“全球最复杂”的,认为这对美国产生了“不公平贸易”的影响。印度商务部回应称,仍致力于与美方达成公平互惠的贸易协议,但并未对加征关税的问题做出直接回应,反而通过暂停俄罗斯石油采购这种“非正式”的方式,向美国表态。
对于特朗普这种政策风格飘忽不定的领导人来说,印度采取模糊的策略似乎更为有效。尽管不少人质疑这一让步是否能够真正换来美国的善意,但过去的谈判经验显示,即使印度在多个领域作出了让步,美国仍然没有降低关税的意愿。特朗普的目标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印度的“渐进式”开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除此之外,军购问题依然是美印之间的敏感议题。印度是俄罗斯军备的重要客户,这让美国感到不安。特朗普曾警告,购买俄罗斯武器不仅损害美国企业利益,还可能影响北约体系的防御兼容性。尽管印度不是北约成员,但与美国在安全领域有合作协议,这使得印度的处境更加复杂。
总的来看,印度目前面临两难选择,不进则面临美国的惩罚,退让却未必能获得美国的宽容。暂停俄罗斯石油采购,无疑是印度在这场博弈中的权宜之计,旨在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更加复杂的贸易与外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