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7月,美国迎来了一波出人意料的裁员激增。据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发布的数据,美国企业当月宣布的裁员人数高达6万2075人,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创下疫情以来同期的第二高水平,仅次于2020年新冠爆发的至暗时刻。这一裁员潮的背后,不是金融危机,也不是流行病,而是人工智能冲击与关税政策双重夹击下,一场正在改写美国就业结构的静悄悄革命。
这不是一场经济衰退的旧剧重演,而是一轮产业重塑的剧烈博弈。首先是人工智能。OpenAI、Google、微软、Meta在AI模型上的资本投入已经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然而,这场技术竞赛带来的不是岗位繁荣,而是大规模的人员重组与成本优化。英特尔裁员15%,微软开启年内第二轮大规模裁员,亚马逊、甲骨文、Salesforce同样削减数千职位。这些公司不是因为业绩不佳而裁员,而是将“非AI”岗位列入清理名单,把更多业务交给自动化模型、算法与算力驱动的流程。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打出的高关税牌,反而在部分领域加速了企业的出血反应。特朗普政府7月签署行政令,对多个国家实施介于10%至41%的对等关税。乍看之下,这是保卫美国制造业、打击“倾销性贸易”的激进政策,实则却让零售、物流和中低端制造产业首当其冲。原材料价格高企,供应链不稳定,消费者支出疲软,最终让大量中型企业被迫压缩门店和人力成本。
零售商的裁员幅度惊人。多个连锁品牌宣布关闭门店,裁减仓储与前线销售员工;一些小型制造商则选择自动化替代人工,以逃避高人工与高关税的双重压力。 讽刺的是,这场以“保护本土就业”为名的关税大战,反倒加速了企业用机器人替人、用算法代替判断的意愿。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政府对这轮裁员潮的态度并不紧张。因为官方数据显示,失业率仍然维持在4.1%到4.2%之间,表面上看就业市场稳定。然而,这只是统计的表层真相。在“计划裁员”尚未转化为“实际失业”的缓冲区里,真实的结构调整正在酝酿。如果企业按计划实施裁员,美国未来几个季度的就业数据将出现明显滑坡,尤其是在技术、零售和中层管理岗位上。
美国政府的政策困境也在加剧。一方面需要通过加息与贸易杠杆抑制通胀与逆差;另一方面又担心经济疲软带来就业问题与中产阶层焦虑。特朗普回归后的第一年,他的一系列强硬政策已使得全球资本流动性出现波动,同时也加剧了企业对未来的政策不确定感。这种政治与经济的错位,让企业更倾向于在“政策收紧”前完成自身瘦身,提前布局AI赛道与全球避税链条。
未来的美国就业形态,注定将不再回到工业时代的繁荣,也不可能维持互联网红利期的平稳。AI与关税之间的张力,已经逼迫企业在效率与人力之间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显然并不偏向人类。如果说2023年ChatGPT引发的AI风暴还只是行业革命的前奏,那么2025年的裁员潮,已是清晰的序章。权力、资本、算法共同编织的新时代,不再关心工会、工龄或工人情绪,它只计算回报率与迭代速度。
美国经济并没有崩塌,但它正在以一种无声却致命的方式重组社会分工。谁能适应新逻辑,谁就生存;谁还依赖旧制度,谁就被淘汰。在这场技术与政策夹击的时代风暴中,没有哪一个岗位天生安全,甚至连稳定本身,都已变成奢侈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