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上,特朗普与冯德莱恩的手一握,四个多月的美欧贸易拉锯战暂时画上句号。有人欢呼美国的胜利,有人痛斥欧盟的妥协,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几天后英法领导人的会面——空气中弥漫着关税的焦灼,两人却对此绝口不提,仿佛那是桌上无人问津的冷咖啡。
美国财政部部长(资料图)
一、15%的关税,成了欧洲心口的刺
这场协议最刺眼的莫过于15%的关税数字。特朗普最初威胁要征收30%,如今降至一半,美国便宣称这是“历史性时刻”。但欧洲人清楚,这背后藏着多少无奈:特朗普上台前,美国对欧盟平均关税仅4.2%,如今跃升至15%,名为让步,实则与掠夺无异。
协议条款更令人憋屈。欧盟不仅要接受这一关税,未来三年还需对美新增6000亿美元投资,购买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甚至军事装备也得从美国采购。更让欧盟难堪的是,美国对英国仅征收10%的关税——同为盟友,欧盟待遇竟不如脱欧的英国。
冯德莱恩坚称15%已是最优结果,却遭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斥:“这哪里是协议,分明是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吃了。”德国总理默茨也直言,这关税是“沉重负担”,既会重创德国经济,还可能加剧美国通胀。
冯德莱恩、特朗普(资料图)
二、欧洲的骂声压过了掌声
美国那边一片欢腾,欧洲却早已炸开了锅。法国总理贝鲁在社交平台怒斥,称欧盟本是自由人民的联盟,如今选择屈服,堪称“灰暗的一天”。他还故意将协议称为“冯德莱恩-特朗普协议”,拒绝承认这是欧盟整体的决定。
德国企业反应尤为激烈。德国工业联合会指责协议是“不对等的妥协”,15%的关税对德国工业是“灾难性信号”。德国批发外贸与服务联合会主席扬杜拉感叹:“哪怕多一个百分点,都可能让许多商户陷入生存危机。”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更是直言协议“既不令人满意,也不符合欧洲根本利益”。他批评协议严重失衡,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和大规模军购会损害欧洲本土就业与产业,与美国用关税“勒索”日本如出一辙。意大利前总理孔特则讽刺:“赢家只有特朗普,输家是欧盟和为协议说好话的人。”
英国首相(资料图)
三、英国捡漏,欧盟更添堵
这场贸易博弈中,英国成了意外受益者。美国对欧盟和日本均征收15%关税,却给英国开了绿灯,仅收10%。这5%的差距,对庞大的贸易体量而言影响巨大。
分析认为,英国可凭借低关税吸引欧盟制造业转移,为其去工业化的经济注入活力。而美国此举显然意在分化欧洲,借英国削弱欧盟影响力,这招“四两拨千斤”让欧盟有苦难言。
法国“国民联盟”议会党团领导人勒庞怒斥,欧盟在条件远逊于英国的情况下签约,是“政治、经济和道义上的惨败”。“每年从美国进口数千亿欧元能源和武器,严重损害法国的能源与军事主权,对法国工业而言,这是彻头彻尾的投降。”
马克龙(资料图)
四、英法会面,避谈关税的默契
就在协议余波未平之际,英法领导人会面。表面聚焦双边合作,实则关税阴影无处不在,两人却默契地避而不谈。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会谈中强调,欧洲“尚未充分将自己视为一个强权”,“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具备威慑力,而我们还不够”。这话看似指向欧盟整体,实则暗含对英国的敲打——毕竟英国正享受着10%的关税优惠。但他始终未提关税,只谈“维护欧洲利益”。
英国则全程回避关税话题,只谈“加强双边合作”。其心思不难揣测:既想保住美国给予的关税红利,又不愿激化与欧盟的矛盾,只能用场面话掩盖真实意图。
法国葡萄酒、香槟等对美出口占欧洲饮料出口的一半,化妆品此前享零关税,如今都要面临15%的税率。这些“法国制造”的象征产业正承受重压,但会面中谁也没提,仿佛这些困境从未存在。
特朗普(资料图)
五、协议落地,麻烦不小
尽管协议已达成,落地仍存变数。双方在药品关税上表述不一:特朗普称药品不在协议范围内,冯德莱恩却表示药品适用15%税率。钢铝50%的高关税也维持不变,为未来争端埋下伏笔。
法国正推动争取“新的豁免条款”,尤其希望葡萄酒和烈酒能免关税。法国葡萄酒与烈酒出口商联合会警告,若无法豁免,“将在大西洋两岸造成极为剧烈的冲击”。
欧盟内部的分裂更让协议前景不明。德国关注汽车产业,法国在意奢侈品和航空业,匈牙利则直接炮轰谈判结果,各国利益诉求迥异,协调难度极大。有分析指出,美国的“极限施压”已见成效,未来可能提出更多苛刻条件,欧盟将持续面临“屈服还是对抗”的两难抉择。
这场协议如同未烤熟的面包,看似成型却问题重重。英法领导人那顿避谈关税的会面,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关税这根刺,终究要有人拔,只是不知届时会流多少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