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金中心的 Gucci 门店,一款售价 4.88 万元的宠物床引发热议。这款印有双 G logo 的羊羔绒床垫,材质与品牌经典毛毯一致,搭配同系列牵引绳(售价 1.2 万元),成为富裕阶层的新宠。与此同时,阿迪达斯三叶草宠物系列在安福路旗舰店首发当日,199 元的纯棉 T 恤和 899 元的 PU 皮革宠物包迅速售罄,二手平台溢价高达 35%。奢侈品牌的入场,将宠物用品从功能性需求升级为身份符号,折射出消费阶层的分化。
这种现象背后,是年轻消费者 “拟人化养宠” 的消费心理。《2025 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90 后与 00 后养宠人群占比超六成,他们更倾向于将宠物视为 “毛孩子”,愿意为宠物的情感价值支付溢价。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其中宠物服饰、美容等周边消费增速超 20%。
网红经济下的宠物明星产业链
抖音头部宠物博主 “会说话的刘二豆” 拥有 4000 万粉丝,其单条广告报价达 58 万元,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超百万元。日本宠物服饰品牌 Alphaicon 的限量款摇粒绒四角衣,因被网红宠物频繁穿戴,在二手平台价格翻近十倍,单件售价突破 3000 元。这种 “宠物网红 - 品牌溢价 - 粉丝消费” 的闭环,正在重塑传统商业逻辑。
宠物短视频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新的职业生态。MCN 机构 “宠星探” 签约 2000 名宠物博主,通过 AI 工具批量生产拟人化短剧,一条 “比熊公主复仇记” 的 AI 视频播放量超 5000 万次,广告植入收入达数万元。更有甚者,宠物直播已从单纯展示转向带货,柴犬 “小柴” 在直播间睡觉月销百万,验证了 “萌即正义” 的流量法则。
年轻一代的养宠理念正在颠覆传统。深圳白领李女士每月为法斗犬 “懒惰” 花费超 2000 元,其中服装配饰占比达 40%,包括冬季滑雪服、夏季凉凉衣等功能性服饰。这种 “带娃式养宠” 趋势,推动宠物消费从基础温饱转向品质生活。数据显示,2024 年宠物智能用品成交额同比增长 105%,智能项圈、自动喂食器等产品成为新消费热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老年养宠群体更注重实用性。太原市民王先生为泰迪犬购置的最贵服饰是 35 元的反光马甲,主要用于夜间遛狗安全。这种消费分层,使得宠物市场呈现 “高端化” 与 “下沉化” 并行的双轨格局。
行业暗礁:繁荣背后的隐忧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宠物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标准化缺失,宠物医疗定价混乱、寄养安全隐患等问题频发。其次,过度拟人化引发争议,宠物殡葬、克隆等服务客单价超千元,被质疑违背动物福利。此外,部分品牌盲目跟风导致同质化竞争,如某宠物服饰品牌因设计雷同,三个月内倒闭率超 40%。
政策层面,2025 年广州市出台新规,严格管理区禁止饲养 36 种危险犬种,并要求一般管理区实行圈养。这类政策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时,也对宠物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提出挑战。
未来趋势: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
随着 AI 技术的渗透,宠物行业正迎来智能化变革。宠物家 AI 健康助手通过深度学习 500 万条护理数据,实现疾病风险预测;萤石智能摄像机可识别宠物异常行为并实时预警。与此同时,跨界融合成为新方向,盒马鲜生推出宠物鲜食品牌 “派特鲜生”,三只松鼠孵化宠物食品子品牌 “金牌奶爸”,推动产业链向多元化延伸。
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布局,佛山市禅城区推出《宠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计划打造宠物产业集群,建设宠物友好社区和公园。这种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或将加速宠物经济从 “萌产业” 向 “新经济” 的转型。
当宠物从看家护院的工具变为情感寄托的载体,其背后折射的是社会结构与消费观念的深刻变迁。无论是奢侈品牌的高价策略,还是网红宠物的流量神话,本质上都是 “情感经济” 在新时代的具象化表达。未来,如何在商业价值与动物福利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行业标准,将是宠物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这不仅关乎千亿市场的兴衰,更关乎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