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24日,泰国与柬埔寨边境的枪炮声划破平静。泰国4架F-16战机对柬埔寨军事目标实施空袭,柬埔寨则用BM-21“冰雹”火箭炮还击。
而就在数天前,3名泰国士兵在边境巡逻时触雷受伤,其中1人截肢。被停职的泰国前总理佩通坦含泪谴责对方,两国更互相驱逐大使——这场冲突的背后,藏着远超军事对抗的复杂逻辑。
佩通坦(资料图)
一、从地雷到空袭:冲突升级的时间线
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可追溯至7月16日。当天,泰国巡逻队在柬泰边境奥多棉吉省附近触发地雷,3名士兵受伤,1人因伤势过重截肢。
泰国军方认定是柬埔寨“为强化边境控制新埋设俄制地雷”,随即以此为由降级两国外交关系。柬埔寨则否认“新埋地雷”,称可能是历史遗留雷区,外界亦推测不排除泰军越界误入雷区的可能。
此后8天,边境局势持续紧张。7月24日上午,冲突全面爆发。泰国军方称,柬方6名士兵携带武器抵近泰方基地铁丝网,并放飞无人机,8时20分率先开火;柬埔寨国防部则反驳,泰军在8时30分率先攻击,动用F-16战机等重型武器袭击8个目标。
军事对抗迅速升级:泰国出动F-16战机发动两轮空袭,宣称摧毁柬埔寨两处军区指挥部,所有战机安全返航;柬埔寨则称击落1架F-16(未获证实),并以火箭炮还击。
外交层面,泰国关闭所有边境口岸,召回驻柬大使并驱逐柬方大使,柬埔寨随即对等回应,将双边关系降至冰点。
柬埔寨炮火对泰国加油站的打击(资料图)
二、军力对比:纸面优势与实战逻辑的反差
从纸面数据看,泰国军力对柬埔寨形成碾压。2024年泰国军费达56亿美元,柬埔寨仅7.1亿美元;泰国现役兵力36万,柬埔寨为9万。
装备方面,泰国空军拥有48架F-16战机、11架JAS-39“鹰狮”战机,海军配备轻型航母和071E船坞登陆舰,陆军则有60辆VT-4主战坦克;柬埔寨空军仅有老旧米格-21,陆军以T-54/55坦克为主,海军主力为20艘巡逻艇。
但实战中差距被显著削弱。柬泰边境多为扁担山脉的山岳丛林,柬埔寨针对性提升了机动能力——配备大量轻型机动车和全地形车,且近年采购的170余辆122毫米火箭炮在数量上压倒泰国。
更关键的是,柬埔寨军队“勇悍之气”突出,而泰国军队因历史上多次政变,政府对其信任不足,组织纪律性较弱,此前冲突中并未占到便宜,柏威夏寺长期被柬埔寨实际控制即是例证。
泰国空军虽有F-16优势,但在丛林地带对地攻击能力受限——缺乏实时侦察能力导致“打击链”循环过长,实际作战效果打了折扣。
泰国军事车队(资料图)
三、政治动因:内部矛盾的“外溢效应”
两国冲突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对外强硬转移国内压力。泰国前总理佩通坦因“电话门”事件被停职,执政联盟岌岌可危,此时以“捍卫主权”形象发声,可暂时凝聚民意;柬埔寨洪森家族面临反对派挑战,借“抗泰保土”强化国内支持。
历史积怨更让矛盾难以化解。冲突核心源于法国殖民遗留问题:1907年法国划定边界时,将柏威夏寺划归柬埔寨,却将唯一通道划入泰国,形成“主权归柬、通道在泰”的畸形格局。
达蒙通寺等新争议地区,同样是边界划分模糊的产物。百余年来,两国围绕这些区域“打打谈谈”,争议从未真正平息。
四、外部介入与局势走向
国际社会的劝和努力已同步展开。中国作为两国友好邻邦,外交部表态“希望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并以“公正立场”推动缓局降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亦呼吁“局势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东盟方面,虽因内部立场差异暂未形成统一方案,但作为地区组织,正推动外交斡旋。联合国安理会则应柬埔寨请求,计划召开紧急会议,但实际干预效果尚待观察。
从现实利益看,大规模冲突不符合任何一方诉求。泰国依赖旅游业,柬埔寨依赖外资,长期战乱将重创两国经济;且中国与东盟均不会坐视局势失控。
因此,冲突大概率维持“有限升级”态势——局部交火与外交博弈并存,最终在外部压力下回归谈判。
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未解决,国内政治矛盾持续存在,柬泰边境的“火药桶”就难以彻底拆除。正如柏威夏寺的争端已延续百年,达蒙通寺周边的硝烟,或许只是又一轮“打打谈谈”的开始。
这场冲突揭示的,不仅是两国的军事对抗,更是殖民遗毒、政治算计与地缘博弈的交织。而如何超越短期利益,以政治智慧化解百年积怨,将是对泰柬两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长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