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2日报道美国外交学者网站7月17日刊登题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与“反向友岸外包”风险》的文章,作者是巴西阿尔科咨询公司战略总监蒂亚戈·德阿拉冈。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几年,美国大力推行“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理念,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美国本土、盟友或周边国家。此举旨在降低对战略竞争对手的依赖、强化本土产业,让供应链与地缘政治伙伴保持一致。
这一战略起初展现出“良好前景”。随着美国政府提供激励措施,企业高管重新调整风险评估,投资纷纷涌入墨西哥、越南和印度。
但如今,随着关税战卷土重来,保护主义压力不断加剧,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再度发表相关言论的背景下,这一战略正面临“逆转”风险。也就是说,倘若企业的做法与美国的初衷背道而驰,将会怎样?倘若企业不撤离中国,反而选择向中国靠拢,又会如何?
跨国企业日益担忧,若关税政策持续实施,美国市场可能会变得更不稳定,准入难度也会加大。如果在美经营或向美出口的成本大幅上升,部分企业或许会将亚洲视为不仅是制造业基地,更是值得下注的主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决定在靠近中国的地区扩大业务,利用成熟的供应链以及服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的机遇。
其中逻辑很简单。当美国成为瓶颈时,企业会通过多元化经营远离美国。由此产生的意外后果便是“反向友岸外包”,推动供应链重新向亚洲转移。
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战术性应对,它可能意味着全球贸易出现结构性转变。若美国关税成为长期存在的现实,许多跨国企业将加强在亚洲的布局,包括与中国邻近的经济体。这对原本旨在同中国影响力“脱钩”的美国而言,将是一次战略性挫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激进的保护主义并非美国历史上的一贯做法。数十年来,尤其是二战后,美国一直倡导开放市场,牵头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并在全球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曾将自由贸易视为自身实力与领导力的源泉。而转向“美国优先”的保护主义,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打破了这一传统。尽管此举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政治收益,但长期成本,尤其是在公信力和稳定性方面,正日益显现。
保护主义或许能带来暂时的掌控感,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会将企业推向别处。如果全球企业认为美国市场变幻莫测或充满商业敌意,它们就会转向那些仍具备稳定性和需求活力的地区。而供应链整合完善且营商环境友好的亚洲,自然成了替代选择。
这正是东南亚和中亚国家积极抢占先机的原因。越南已在中美贸易战中成为赢家,跻身美国主要贸易顺差伙伴之列。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正迅速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劳动力素质,并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以吸引更多产业投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如今也看到机遇,正借助跨里海路线等新兴供应链通道,吸引西方多元化投资。
简言之,若美国在孤立主义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其他国家将会欣然填补空缺。全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反向友岸外包”已不再是假设,而是从新加坡到圣保罗的企业董事会中正在悄然酝酿的方案。
问题已不再是美国能否将供应链迁回本土,而是其当前的姿态是否会让供应链更加远离自己?(编译/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