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近期报道,美国商务部拟对中国阳极级石墨征93.5%反倾销税,叠加后关税达160%。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将维护自身权益。
贸易(资料图)
在全球石墨产业格局中,中国占据着无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掌控着全球超90%的石墨精炼产能。美国彭博社数据表明,去年美国进口近18万吨石墨产品,其中约2/3源自中国。中国石墨产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产量上,更在于从上游的石墨矿开采,到中游的提纯加工,再到下游的电池材料制作,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
美国此番举动,背后有着多重复杂因素。产业保护需求是直接动因。美国本土石墨企业数量不足20家,且大多集中在初级开采环节,缺乏深加工能力。以美国本土最大的石墨生产商GraphexGroup为例,其年精炼石墨产能仅为3万吨,不足中国一家中型企业的产能规模。“美国活性阳极材料生产商协会”在给美国商务部的请愿书中明确表示,中国石墨产品凭借成本和质量优势,占据美国市场主要份额,导致本土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该协会的游说,成为美国政府出台加税政策的重要推力。石墨的战略价值是深层原因。在电动汽车电池结构中,石墨占电池重量的40%左右,是决定电池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的核心材料。
美国加征石墨关税,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便是美国本土新能源企业。特斯拉德州超级工厂目前每月生产约4万辆电动汽车,每辆车电池需消耗约50公斤石墨。该工厂采购负责人曾公开表示,中国石墨产品在一致性和稳定性上表现最优,短期内没有替代选择。松下能源位于内华达州的电池工厂,去年进口的1.2万吨石墨中,有9000吨来自中国。咨询公司CRUGroup电池材料主管萨姆・阿德姆分析,160%的关税将使电动汽车电池电芯平均每千瓦时成本增加7美元。对于年产能达50GWh的电池工厂,仅此一项每年就需多支出3500万美元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要么转嫁给消费者,导致电动汽车售价上涨,要么压缩企业利润,影响研发投入。
贸易(资料图)
美国的做法还将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韩国LG新能源在密歇根州的工厂,其石墨原材料从中国进口后,加工成电池芯再供应给福特汽车。关税实施后,该工厂要么承担高额税负,要么重新寻找供应商。但东南亚国家石墨精炼产能仅为全球的5%,且产品合格率不足70%,难以满足高端制造需求。这种供应链的断裂风险,已让多家跨国企业开始调整投资计划,部分原本打算在美国建厂的电池企业,已将目光转向墨西哥和加拿大。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国石墨产业有着充足底气。中国石墨产业的韧性不仅来自产能规模,更来自技术沉淀。湖南某石墨企业研发的“高温提纯-低温成型”工艺,能将石墨生产能耗降低15%,产品不良率控制在0.5%以下,这一技术已获得国际专利。在江西宜春,当地政府建立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已吸引50余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从石墨矿到电池负极材料的全流程生产能力,这种产业聚集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中国石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持续提升。、
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国分工协作才能实现共赢。中国在石墨产业的优势,是长期技术积累和产业升级的结果,并非通过“不公平竞争”获得。美国试图用关税手段重构供应链,违背了产业发展规律。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石墨需求将增长25倍,仅靠美国本土和替代地区的产能,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美国的做法不仅会延缓自身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还会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受到阻碍。电动汽车作为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选择,其成本上升将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与全球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
贸易(资料图)
美国对中国石墨加征高额关税,本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行为。这种做法既无法改变中国在全球石墨产业的优势地位,又会损害美国自身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今天,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这是任何贸易保护措施都无法替代的发展正道。美国若不及时调整政策,最终只会在新能源产业竞争中错失机遇,为自己的短视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