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7月以来,欧盟的贸易版图正被两股力量撕扯。一边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的关税大棒——8月1日起,欧盟3800亿欧元对美出口商品将面临最高30%的关税,这相当于欧盟对美出口总额的七成。另一边,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已确定7月24日联袂访华,这是中欧建交50年来首次出现“双主席同访”的安排。距离美国关税生效仅剩10天,这场访问被外媒视为欧盟寻求破局的重要信号。
美国的关税攻势正精准打击欧盟的经济命脉。按照特朗普政府的最新方案,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将被加征25%关税,钢铁和铝产品现行关税翻倍,药品、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也可能在下月迎来新关税。欧盟估算,这些措施覆盖的4420亿美元出口商品,涉及从德国汽车到法国烈酒的众多产业。更让欧盟无奈的是,美国给小贸易伙伴的基础关税仅10%,却对“盟友”开出30%的高价。
冯德莱恩(资料图)
欧盟曾提出对美国汽车实行零关税,换取对方将欧盟汽车关税降至20%,但至今未获回应。欧盟内部早已乱成一团。德国为保住汽车产业,主张向美国妥协;法国因车企未在美国设厂,坚决反对取消对美汽车10%的关税。法国欧洲和外交部长巴罗公开表示,对美屈服可能引来“中美双重冲击”。这种分歧让谈判举步维艰——彭博社披露,尽管欧盟特使本周将紧急磋商,但自上周以来谈判毫无实质进展。欧盟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已警告,若达不成协议,欧盟将对840亿美元美国商品启动反制。
屋漏偏逢连夜雨。俄乌冲突让欧盟失去能源红利后,美国关税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以汽车行业为例,欧盟每出口1辆汽车到美国,30%的关税就可能吞噬全部利润。更讽刺的是,冯德莱恩因长期被指“为美国利益服务”,近期刚在不信任案投票中“侥幸过关”。法国等国虽多次对美强硬表态,却没能为欧盟争取到任何关税豁免。欧盟曾试图用航空、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关税豁免换取谈判空间,如今美方却在缩小这些领域的豁免范围。
特朗普(资料图)
转向中国成为欧盟为数不多的选项。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7858亿美元,平均每天超过21.5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关键产业链上,欧盟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3辆搭载中国电池,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欧洲最大电池工厂即将投产;欧盟60%的太阳能组件、45%的锂电池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中国制造+欧洲设计”的模式,让双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深度绑定。
但中欧关系并非没有波折。7月初,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征收27.7%—34.9%的反倾销税,原因是调查确认欧盟企业存在倾销行为。7月6日,针对欧盟限制中国医疗器械采购的《国际采购工具》,中国采取对等反制:4500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项目不允许欧盟企业参与,非欧盟企业使用欧盟进口器械的比例不得超过合同金额的50%。7月18日,欧盟在对俄制裁中列入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商务部当天明确表示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特朗普(资料图)
即便如此,合作仍是主流。7月16日,中欧刚达成共识,全面解除相互交往限制,包括取消对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等人的制裁。在电动汽车领域,双方关于价格承诺的磋商已进入最后阶段,欧方提出的新技术路径方案正由中方评估。这些进展为冯德莱恩此次访华铺垫了基础——她上次访华时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同行,而这次科斯塔的同行,凸显了欧盟的重视程度。
从现实利益看,中欧合作能对冲美国压力。中国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方面有成功经验,曾迫使美方在多个领域让步。欧盟若能深化与中国的产业链合作,可减少对美市场的依赖。比如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投产后,能为欧盟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关税成本;中欧在太阳能、锂电池领域的合作,可缓解欧盟能源转型的供应链焦虑。
特朗普(资料图)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日宣称“开放市场比支付高关税更好”,暗示不会在谈判中让步。欧盟内部,德国与法国的分歧可能影响对华合作的一致性。冯德莱恩此次访华,既要平衡内部诉求,又要在关税战倒计时中争取中国支持,难度不小。距离8月1日只剩10天,冯德莱恩的北京之行将牵动全球贸易格局。是延续“对美妥协、对华施压”的老路,还是借助中欧合作突破困局?欧盟的选择,不仅将决定4420亿美元对美出口的命运,更可能重塑未来全球产业链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