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一则来自俄罗斯《消息报》的报道在军事观察界掀起波澜:军事专家伊利亚·克拉姆尼克公开建议俄军,应将中国制造的歼-35隐身战斗机列入紧急采购清单,以此挽救日益老化的空中力量。这一提议标志着全球军贸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昔日以俄制装备为标杆的国家,如今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历史天空下的战力代差与俄空军的现实困境
回溯24年前的东海,中国飞行员王伟驾驶着与美军侦察机存在20余年技术代差的歼-8II战机,用生命捍卫领空,留下悲壮的“我已无法返航”。彼时,中国空军主力仍是二代机,而美军已列装三代半战机。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凭借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霹雳-15远程导弹和“隐身战机+预警机+数据链”作战体系,在东海实现对美军F-35的压制。反观俄罗斯,其空中力量在乌克兰战场消耗巨大,主力战机老化严重,第五代苏-57量产缓慢且未大规模参战,急需新型战机填补战力空白。
歼-35:撬动军贸格局的技术支点
歼-35的吸引力源于其高度成熟的五代机技术和多任务适应性。根据2025年珠海航展信息,该机已衍生出空军型(歼-35A)、海军舰载型及外销版(歼-35E)三种型号,展现模块化设计优势。其核心性能包括:
澎湃动力与隐身突防:搭载新一代涡扇-19发动机,可实现不开启加力燃烧室的超音速巡航,大幅降低红外特征,满足穿透敌严密防空网的需求。
载荷与火力革命:最大起飞重量增至28吨,内部弹舱可携带4-6枚空空导弹,6个外挂点还能灵活配置反舰导弹、巡航导弹或制导炸弹,兼具隐身模式与火力强化模式。
体系融合优势:作为中国“体系作战”的关键节点,歼-35能与空警-500预警机、地面反隐身雷达及卫星系统实时数据交联,形成战场单向透明1,这种成熟体系正是俄军信息化建设所亟需的。
俄海军战略转向的催化剂
歼-35对俄军的价值远超单一机型采购,它正推动俄海军根本性战略调整。曾象征俄罗斯远洋雄心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因反复故障、火灾和升级失败,已确定退役。俄海军计划转向发展小型化航母,而歼-35凭借紧凑尺寸和卓越性能,成为其理想舰载机选项,与俄自研的苏-75展开竞争。前俄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瓦基扬茨上将直言,传统大型航母在现代高超音速武器和远程反舰导弹面前已成“浮动靶标”,小型航母搭载隐身舰载机更契合俄军对“分布式杀伤链”的追求。
超越交易的地缘战略隐喻
俄媒对歼-35的呼吁,是军事技术实力对比逆转的缩影。24年前,王伟烈士的牺牲是中国装备落后的悲壮注脚;24年后,中国双航母战斗群突破第二岛链抵近硫磺岛,歼-20在东海上空逼退强敌,王伟“继续前进”的遗愿正被新一代装备实力兑现。对俄罗斯而言,考虑引进中国尖端战机,意味着其传统军贸大国地位面临重塑。这不仅是装备更新,更是对全球防务产业“西强东弱”旧秩序的颠覆,标志着以中国高端军工产品为引领的新风口已然形成。
下一篇:美国的“关税大棒”伤人伤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