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国际社会的焦点再次聚焦于“俄乌战争”,这场冲突依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自从7月3日特朗普和普京的对话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主要是美国在推动。
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尤为显著。由于普京没有按照特朗普的意愿行事,特朗普这位美国前总统决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来应对俄罗斯。上周,特朗普曾宣布将在周一发布一项重要声明。现在看来,特朗普所谓的“大事”无疑是针对俄罗斯的强硬措施:
首先,特朗普公开表示,如果俄罗斯在50天内未能达成停火协议,他将对俄罗斯实施100%的高关税。其次,特朗普宣称美国已与北约达成协议,美国将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包括进攻性武器,而北约将负责将这些武器分发给乌克兰。
换句话说,美国的目的非常明确——通过武装乌克兰,增强乌克兰的军事力量,让其在俄乌战争中不再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俄罗斯施加更大的压力。分析显示,这两项措施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美国通过武装乌克兰,实质上是为了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使其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前。如果俄罗斯能在50天内同意停火并达成协议,美国就会撤销加征100%关税的威胁。
然而,实话说,俄罗斯对于100%的关税似乎并不太担心。毕竟,俄罗斯已经承受了三年多的制裁,对此似乎并不畏惧。至于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武器,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已经公开表示,美国早已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和弹药,显然俄罗斯对美国的援助并不感到惊讶或畏惧。
此外,特朗普还提出了另一项制裁措施,那就是“次级关税”。这种关税主要针对那些进口俄罗斯商品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俄罗斯能源和武器的主要买家。如果俄乌战争在50天内没有停火,特朗普将对这些国家征收额外的关税。虽然特朗普并未明确表示次级关税的具体数额,但美国一位议员格雷厄姆在7月14日表示:“如果有国家继续与俄罗斯进行能源贸易,将会面临高达500%的关税。”
这显然是对中国、印度等国的公开威胁。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7月15日回应时表示了中国的立场,他明确强调了五个要点:
1. 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是明确的。
2. 对话与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之路。
3. 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行为。
4. 关税战没有赢家,单纯的胁迫和施压解决不了问题。
5. 中方希望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
在这五点中,特别是第四点具有深远意义,实际上是对美国的一个明确回应——通过胁迫和施压来解决问题注定不会成功。即使特朗普和格雷厄姆威胁加征500%甚至5000%的关税,恐吓和威胁也无法改变中国的立场。
事实上,格雷厄姆一直以来是一个反华言论频繁的美国参议员,他的这些言辞,既不新鲜也不令人惊讶。中国人或许会把它当作“犬吠”,若过于在意这些言论,反倒会被拖入无谓的争辩。美国的威胁,尤其是通过这种形式的“恐吓”,在中国眼中似乎并没有多少威慑力。
谈到特朗普的手段,实际上它并不容易让俄罗斯屈服。普京一贯以强硬著称,他从未被任何形式的外部压力所动摇。只要俄罗斯坚持自己的战略目标,无论外界如何施压,普京都会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目前,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占据优势,而乌克兰则处于劣势,普京似乎认为乌克兰的崩溃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尽管美国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但俄罗斯并未感到实质性的威胁。
特朗普的两项重要措施显然难以动摇普京的决心。只要普京仍然掌握着俄罗斯的权力,美国的恐吓手段注定不会有太大效果,除非美国能在军事上给俄罗斯带来实质性的打击。但即便如此,俄罗斯依然有能力坚持下去,这对于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前的俄乌战争形势越发复杂。中国必须时刻警惕,防止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他们的援助无效时,将责任归咎于中国。他们可能会指责中国因为坚持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导致俄罗斯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因此,面对复杂的局势,我们需要未雨绸缪,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突发情况。
特朗普的战略看似要逼迫俄罗斯做出妥协,但俄罗斯人从来不会轻易低头。此局势极有可能导致俄乌战争继续拖延,直到一方被彻底击垮,或者双方都无力继续作战。而此时的中国,仍将需要在这场持续不断的国际博弈中谨慎应对,确保自身的利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