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首都之窗发布。《行动方案》明确,力争到2030年,本市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全球消费市场的辐射带动、资源配置和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推动居民增收减负
1.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是重点。通过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开展高校毕业生访企拓岗行动,加强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在重点工程和农业设施建设中推广以工代赈。
2.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方面,支持证券机构丰富交易产品,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率,推动资产管理机构增加投资产品供给,为居民财富管理提供更多路径。
3.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效益,扶持农业领军企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林下种植中药材等试点,让农民依托生态优势增收。
4.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养老和生育配套政策,提供多样化托育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拓展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场景。
优化服务消费体验
5.挖掘文娱消费新内涵,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场所,支持线上演出等新业态。繁荣演艺经济,推动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支持优质网络微短剧创作,引进国际电竞赛事,建设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
6.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推进环球影城二期等重大项目,推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与三大文化带线路。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提升民宿品牌影响力,优化入境旅游服务。
7.激发体育消费新活力,提高奥运场馆利用率,培育“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推进户外目的地建设与冰雪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体育组织招引。
8.满足教育培训新需求,依托少年宫等举办冬夏令营,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引导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做强“留学北京”品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9.培育美丽健康消费新引擎,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施中医药文旅消费季计划,打造“未来美城”产业集聚区,培育“京妆”品牌。
10.提供家政服务新供给,鼓励“互联网+家政”发展,扩大省际劳务协作,健全行业标准与信用体系,提升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增强商品消费动能
11.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鼓励新老品牌跨界合作,支持老字号数字化转型与IP跨界,打造“北京礼物”,开展“京彩四季”促消费活动,规范“谷子经济”,支持国潮品牌出海。
12.构建首发时尚新矩阵,建设国际消费体验区,鼓励开设首店与举办高能级首发活动,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等活动能级,推动时装周创新“即秀即售”模式。
13.打造国际美食新品牌,支持餐饮企业发展与首店设立,推动老字号餐饮创新,建设30条“深夜食堂”街区,举办北京国际美食荟,促进“餐饮+”融合发展。
14.优化住房消费新供给,优先向轨道站点和就业密集区供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体系。发挥公积金作用,研究贷款“带押过户”政策,鼓励智慧社区建设,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15.完善汽车消费新生态,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落实二手车交易便利措施,拓展汽车后市场消费,在京津冀举办新能源汽车赛事。
延伸消费链条
16.建设会展消费新格局,优化场馆布局,吸引国际品牌展会,提升服贸会等影响力,精简展会审批流程。
17.树立数字消费新标杆,鼓励平台企业用新技术优化服务,推动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消费体验中心,支持直播电商发展,培育特色基地与示范案例。
18.拓展绿色消费新范式,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绿色标准与标识,支持绿色产品促消费活动,完善废旧产品回收网络。
19.丰富银发经济新业态,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多样化养老照护,推广康复辅助器具,开发适老旅游产品与兴趣课堂。
打造多元融合空间
20.焕新商业消费空间活力,引导商业空间升级,推动闲置资源商业化运营,加强站城一体化设计,拓展轨道站点商业业态。
21.提升“双枢纽”消费能级,争取国际航线资源,推进大兴机场临空区国际消费枢纽项目,扩大免税店国货销售,拓展跨境电商试点。
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22.实施好“两新”政策,积极争取各领域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力度,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打响“北京购物”品牌,支持举办符合条件的促消费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消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应消费新业态需要的金融产品。
23.引导企业诚信合规经营,制定大型活动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标准,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加强对体育健身、美容美发、餐饮服务、非学科类课外培训等重点领域预付式消费经营行为的监管。
24.依托“两区”政策,深化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国际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加强京津冀三地服务消费协同联动,构建文商旅体跨区域融合新模式。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