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总结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报告指出,我国信贷结构在不断优化,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加大,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相关领域贷款增量占比约七成。
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出,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 下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关键还是抓好落实。”业内人士表示,前期出台的货币政策举措,从中央银行传导至金融体系再到实体经济,其政策成效会进一步显现。对政策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要密切跟踪,保持连续性、增强灵活性,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此外,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还需要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一步发挥政策合力。 今年以来,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加强协同配合,效果也在持续显现。
5月人民银行推出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工具,近期国家又宣布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育儿补贴,并将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都表明 我国宏观政策思路在加快转变,更加关注惠民生、促消费。本次报告体现宏观调控思路转变效果逐步显现。
“我国已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居民消费尤其是高质量的服务消费空间巨大,有助于实体经济供求动态平衡。”业内人士分析,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从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表现出这一趋势,未来服务消费有望保持蓬勃发展势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GDP核算角度看,我国服务业估值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比如自有住房、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业内人士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季度报告提出稳物价要求后, 本次报告再次强调,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关于物价走势,报告判断,物价水平温和回升积极因素增多。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加力实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也会支撑物价企稳回升。近期中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提振消费的宏观调控思路也在逐步有效落地,这些方面对物价的合理回升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整治内卷有助于物价回升,近期焦煤焦炭、玻璃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上涨。”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货币政策持续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条件也比较宽松,在提升物价方面货币政策进行了许多努力,并将其作为政策的重要考量。物价根本上由供需决定,提振物价需要各项宏观政策发挥合力。
近年来,货币政策持续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社会融资条件比较宽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近期表示,物价根本上还是由供需决定的,提振物价需要各项宏观政策发挥合力。
业内人士强调,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需要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进一步发挥政策合力。今年以来,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加强协同配合,效果也在持续显现。
报告强调, 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导,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传导机制,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持续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同时,报告还提出, 下一阶段将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持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着力提升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供需适配度。
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贷款主体中企业贷款占比也稳步上升,在每年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比持续上升。
“居民贷款以房贷为主,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居民贷款购房需求减弱,但各类新的增长动能不断涌现,相应的企业贷款需求稳步增加。这种结构转变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的体现。”业内人士称。
针对汇率,报告提出, 把握好利率、汇率内外均衡。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外汇市场韧性,稳定市场预期,坚决对市场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进一步推动熊猫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深化对外货币合作,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报告还要求,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
来源丨中国商报微信综合自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财联社、央视财经
责编丨胡美静 唐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