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这么多天后,美国还是鼓足信心大干一场。当然,还是以关税为武器,特朗普一口气给100国下最后通牒,要求在8月1日之前达成谈判,否则将重回4月2日的关税水平。特朗普在发出信函后还表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贝森特在接受《国情咨文》节目采访时表示,美国作为贸易逆差方,手中拥有筹码,那些国家应赶紧谈判,否则就回到旧税率)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没忍住出头,将枪口对准“没有与美国有太多往来的小国”,试图将更多国家和地区拉入“关税战”。值得一提的是,他认为8月1日并不应该作为新的期限,而是应该作为最终实施点,用最快速度把人逼上谈判桌。
请注意,在4月2日的时候,特朗普宣布,在10%基准税率基础上,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高昂关税,只不过最后通过谈判,制定90天暂停期,也就是在7月9日正式到期,届时,很多国家会面临最高70%的对等关税。
目前,与美国谈判的国家并不多,至于明确达成“框架性协议”的,也只有中国、英国,越南的协议则距离敲定还差一步。
最大问题在于,拿特朗普话来说,就算最终敲定协议,也不一定能获得更低的税率,具体结果如何,一句话概括就是“最终解释权在美国”。
(特朗普不满美国处于贸易逆差方,这才掀起关税战,试图让全球为其买单)
什么意思?
美国追求的其实很简单,也很明确。
一来,缩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同时增加财政收入。通过施加高昂关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降低外国商品竞争力,扩大美国商品出口以及销售,缓解长期以来的贸易失衡。尤其是汽车和钢铁产业。
二来,中期选举将至,美国两大党派都在极力争取更多选票,特朗普所在共和党自然不例外,他们试图用关税来重塑美国规则,提高美国议价权,以此来巩固选民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通过关税遏制中国崛起。起初,美国大部分注意力都在俄罗斯身上,一转头才发现,中国已经靠“一带一路”与很多国家达成合作关系,甚至是推动人民币交易,无疑威胁到美国供应链和美元霸权根基。
从深层逻辑上说,关税并不是增加收入这么简单,而是成霸权的续命工具,本质上服务于地缘政治目标。
(特朗普早在竞选期间就针对“特里芬悖论”表示,要维护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词——“特里芬悖论”。
我们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将美元和黄金挂钩,从此进入金本位时代。但在全球化浪潮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再加上美国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让全球面临通胀危机,由此世界进入信用货币时代,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走向“去美元化”。
而“特里芬悖论”,便是美元和黄金脱钩后美国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来维系霸权。
简言之,在“特里芬悖论”下,美国用关税强行压缩贸易逆差,同时,关税也迫使贸易伙伴陷入美元陷阱,以此填补美国财政赤字,维系美债信用,巩固美元地位。
短期内看,关税确实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可长期下来无异于“自损”,很容易激起更多国家不满,从而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让“霸权透支”的美国重现历史风险。
(特朗普面临的危机很多,除关税反噬外,马斯克也公开成立“美国党”与他对着干)
这一切,全因美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中国这个因素。
说白了,任何单一主权货币注定不会长久,多元货币秩序才是唯一解,现在全球格局早已变了,美国主导地位持续虚弱,而区域货币联盟崛起。
比如“清迈机制2.0”,东盟与中日韩达成协议,同意用人民币和日元进行结算。金砖国家更是推动本币结算,进一步削弱美元储备依赖。
随着技术不断提升,中国“数字人民币”还建立起实时跨境结算网络,成本比SWIFT还要低40%。
总的来说,在“特里芬悖论”背景下,单一主权货币失衡成为定局,而中国主导的多元秩序,或在未来成为更稳定的新范式。
更何况,特朗普全心全意打关税战,马斯克也不会让他如愿,“美国党”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送上致命一击。最终,关税战只会因为违背历史潮流而遭受反制,沦为一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