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称中美签署“和解协议”,称这一协议能“打开中国大门”,瞬间引发全球关注。然而多方信息显示,这场被美方渲染为关税战“大结局”的事件,更像是美国在稀土困局下的急切公关,中美经贸博弈的深层矛盾远未真正化解。
特朗普在6月26日的白宫活动中激动表示“我们刚与中国签字”,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随即确认,称协议整合了日内瓦会谈条款,核心是中国加快对美稀土出口,美方相应取消贸易限制。但卢特尼克也向彭博社坦言,所谓“新协议”实质是5月日内瓦共识的执行框架细化,并非全新的一揽子贸易协议。这种表述矛盾暴露了美方既想夸大谈判成果、又难以掩盖协议本质的尴尬处境。而卢特尼克直言“只要中国交付稀土,美国就取消反制”,更将协议降格为“稀土换关税”的交易式表态,凸显美国对中国稀土的战略依赖——《纽约时报》曾披露,中国掌控全球超九成稀土供应,一架F-35战机需410公斤稀土,一艘潜艇消耗更超4吨,当中国4月启动出口管制后,美国雷神公司被迫减产、特斯拉生产线停摆,供应链危机让美方急于破局。
与美方高调形成反差的是中方的审慎态度。6月27日商务部发言人回应称,双方经批准确认框架细节,中方将依法审批管制物项出口申请,美方相应取消限制措施。这一表述透露出三大原则:程序正义上,中方强调协议需官方正式确认,此前6月12日特朗普宣称“中国同意协议”就曾遭外交部否认;对等原则上,5月日内瓦会谈中中方取消91%反制关税的前提即是美方同步取消加税,此次框架延续了镜像反制逻辑;稀土管控上,“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措辞,表明稀土出口并非“开绿灯”,而中国稀土企业已与巴西、马来西亚签订替代采购协议,更增添了谈判底气。
特朗普急于宣布“胜利”,实则源于三重国内压力:7月9日关税战“大限”临近,他需以中美协议为样板威逼印度、越南等国跟进,甚至在宣布签约后当场敲打印度;145%的高关税已让美国自食恶果,沃尔玛商品涨价40%、福特工厂关闭、通胀率达6.2%,共和党中期选举压力迫使他缓解关税冲击;美国计划选定“十大交易对象”分化其他国家,但若无中国配合策略难行,因此特朗普不惜虚构进度制造“中国屈服”假象。
但关税战核心矛盾并未解决:美方仍保留20%芬太尼前体额外关税,并酝酿对半导体等征收全球关税,中方则坚持单边关税违反WTO规则;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因执行争议沦为废纸的教训犹在,此次协议设置的90天观察期内,双方仍可能重启24%暂停关税;特朗普惯将关税作政治工具,中期选举前随时可能变脸。中国海关数据显示,5月美国对华出口同比降18%,与“打开中国大门”的吹嘘形成讽刺对比,而美国视若救命稻草的稀土,中国已在全球布局替代供应,双方对“结局”的认知鸿沟显而易见。
这场被急宣的“和解协议”,本质是选情压力下的政治表演。稀土供应的暂时缓和掩盖不了美国供应链危机,中方的冷静态度更揭示协议根基的脆弱。真正的经贸缓和,唯有在美方放弃单边霸凌、坚持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而这显然需要更多理性与诚意,绝非一句“协议签署”就能宣告“大结局”。
下一篇:区委书记段勇,任上被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