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陶立烽】
稳定币作为数字金融领域的新兴产物,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其对主权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与金融稳定的影响日益凸显。
7月1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稳定币与国际金融大变局”线上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牵头组织,旨在从经济学、金融学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稳定币发展现状、影响及未来趋势,为应对国际金融格局新变化提供学术参考。来自复旦大学、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稳定币的核心议题展开了富有深度的交流与研讨。
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江教授主持,采用线上直播形式,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和学术研究者关注,观察者网进行独家报道。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邹传伟以“正视与应对美元稳定币的挑战”为主题展开分享。他首先展示了稳定币的最新发展数据:截至当前,稳定币市值接近2600亿美元,占加密资产市值的近8%,日交易量达1500亿美元,占加密资产总交易量的97%,其中99%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如USDT、USDC)。邹传伟指出,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支付工具,是代币化的产物,代币具备不可复制、点对点交易、跨境流通等特征。他特别强调,主流稳定币是锚定单一法定货币并以足额储备为支撑的,其发行不涉及货币创造,而是将现有货币通过分布式账本代币化。同时,邹传伟也警示,美元稳定币在推动全球美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稳定风险,中国需加强对相关情况的监控与监管。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永钦从货币体系演进的历史视角分析了稳定币的定位与局限。他认为,稳定币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抵押的比特币、算法稳定币到如今以主权货币为抵押的阶段,目前的形式本质上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王永钦指出,稳定币无法满足货币的三大特性(单一性、弹性、诚信),其快速发展可能加剧美国国债短缺问题,进而影响全球金融稳定。他认为,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和中国的崛起和亚洲经济地位的提升将进一步凸显安全资产短缺的挑战,中国应尽快推动国债成为全球性安全资产,来缓解全球安全资产短缺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金融发展与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从货币本位演进的角度解读稳定币。他回顾了从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到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发展历程,指出信用本位下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双层货币发行体系虽赋予了货币供给弹性,但也带来了管理挑战。曾刚认为,稳定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一种形式,对传统货币体系既有挑战也有补充,未来货币体系可能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他特别提到,数字原住民对资产的认知差异将推动货币形态创新,央行需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加强对数字货币领域的探索与调控。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江以“从货币演进和全球化演进的双重逻辑理解稳定币”为题,阐述了稳定币在代币化时代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稳定币是代币化时代货币新形态的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公权与私权、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链上与链下的相对平衡。杨长江强调,稳定币不是对主权货币的直接替代,而是一种映射与创新,其发展将推动金融体系向链上链下融合的方向演进。他呼吁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稳定币创新,认为中国应积极迎接稳定币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上海、香港等地创造应用场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稳定币发展的良性互动。
复旦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周光友聚焦稳定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展开分析。他指出,稳定币在跨境支付、数字生态构建等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了挑战,如抢占跨境支付空间、形成平台网络锁定效应等。周光友建议,中国应推动以人民币为锚的稳定币在香港、新加坡、中东等地发行,深化数字货币跨境清算机制,并积极参与全球稳定币规则制定,提升人民币在数字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人民币从被动使用货币向主动塑造制度的全球货币转变。
本次研讨会紧扣稳定币这一前沿议题,各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了稳定币的本质、影响及发展趋势,为理解当前国际金融格局变化提供了多元思考。杨长江在总结中指出,稳定币的兴起代表着新型货币形态的萌发,正在重新定义货币的功能边界与实现机制。面对这一变革,中国应在加快构建数字化通道、制度性框架和国际金融平台等方面积极作为,以助力于金融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