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全国推广的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又有新玩法了。
5月27日,全省制造业数字化“链式改造”交流会在中山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目前,广东省推动了4.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培育300多个“灯塔式”标杆项目,其中10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试点示范;重点培育9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居全国第一。
“海外重要客户在验厂时,看到我们的‘5G制造大脑’,坚定了他们下单的信心,为我们带来了一年约30%的订单增长!”谈到“链式改造”带来的变化,广东日星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凡喜上眉梢。
这是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的缩影。从“单点突破”到“链式改造”,从龙头企业示范到中小企业普及,在广东制造业数字化团战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全民“上分”。
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质生态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技术攻坚、资金投入、人才短缺等多重挑战,亟需构建系统化、协同化的生态支撑。为此,广东近年来不断聚合产业资源,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质生态。
为解决“找谁转”“怎么转”等核心问题,广东建设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汇聚技术、金融、数据、人才等多方资源,搭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品选型、技术验证、应用推广、供需对接、人才培训等数字化改造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转型生态。
比如,广州通过“一库一平台”,推动“链”上低成本、快速化转型。立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加强“小块轻准”产品供给,打造“1清单1平台1适配库”,减轻企业转型负担。目前平台企业用户超2000家,产品供给超500款。
通过上述举措,广州构建了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供应链模式,以平台为牵引的产业链模式,形成“1+1+N”服务生态,遴选明珞装备、欧派家居等数字化牵引单位,联合数字化服务商发掘意向改造企业。
深圳宝安则加快资源聚合,以平台支撑产业链资源深度协同。一方面,培育速加网、云工厂等行业型平台,深度整合机加工产业链,构建分布式系统制造网络。目前,这两个平台共汇聚超过1.4万家机加工制造企业,服务客户累计超过13万家,通过数字化转型,其产能利用率提升30%,交期准确率达97%。
另一方面,深圳宝安还培育多层次专业性平台,赋能产业链企业实现设计协同、制造协同、物流协同、集采集销等多种写作模式。比如,黑湖制造协同平台已累计为超2000家企业提供转型服务,实现生产现场信息的实时聚合、协作、分析与决策。
东莞松山湖则突出载体的功能,构建数字化的服务支撑生态。比如,联合华为打造了全球首个开发者农村,构建与华为云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可控技术产品的服务,目前已有20家数字生态的服务商落户。
同时,松山湖还打造了东莞首个数字化服务平台,汇聚100多家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沉淀了超过170项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助力全市超过7000家微商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还要解决“不敢贷”的难题。为此,中山创新“数字贷”金融政策,破解企业转型资金难题。具体来说,通过银行贷款开展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对数字化系统和相关设备投入通过“数字贷”政策给予全额贴息,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可获3000万元贴息。
目前,中山已建成“数字贷”平台,设立5亿元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推动11家银行发布16个金融产品,累计完成155个数字贷项目备案审核,提出16亿元贷款需求,实现授信项目74个,授信额度9亿元,带动项目计划总投资21亿元。
链主企业搭台AI技术唱戏
在“链式改造”中,“链主”企业扮演着“火车头”角色,AI则为车头装上了智慧大脑。
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金江介绍,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链主赋能模式,美云智数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应用解决方案。
“该模式以云端应用为核心,重点推进AI视觉检测系统的落地应用。”金江介绍,基于软硬一体化设计,企业可先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完成AI模型的云端训练,再将优化后的模型快速部署至供应链企业生产现场。现场部署的AI运营平台可实时运行检测模型,实现产品质量的智能把关。
“当前,我们正加速推进AI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度融合,重点聚焦视觉检测、数据分析和智能编程三大类产品,通过创新应用落地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川技术”)数字化事业部解决方案中心总监陈潇男说。
陈潇男举例,智慧物流场景中,汇川技术为港口工厂提供3D激光雷达定位解决方案,通过AI算法实现实时分析,达到通讯用户偏差小于3.1米,精准识别集装箱、货架及集卡车位置。结合会车技术,系统实现全自动搬运作业,效率较传统塔吊人工操作提升500%,并可全天候应对晴雨、夜间等复杂工况。
链主企业搭台,AI技术唱戏,助力中小企业实现从传统人工决策向智能决策的转变。
“面对数字化浪潮,起初我们跟很多中小企业一样,面临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难题,也有过不敢转的情绪。”谢凡说,让该公司实现向柔性制造跨越的一步,就是携手揭阳电信联合开发运营“5G制造大脑”平台。
谢凡介绍,上线一年来,该企业不仅完成全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升级,更通过生成式AI模型的持续训练,显著提升生产效能。“比如,‘5G制造大脑’通过‘一物一码’、材料智能称重等技术,实现出入库精准管理,年均节省仓储成本超60万元。”
南方+ 记者 许宁宁 昌道励
【作者】 许宁宁;昌道励
走进广东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