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三天会期,零次正面交锋,一纸模糊声明,这就是刚刚落幕的G7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5月22日,加拿大小镇班夫草草送走了一场被寄予厚望的多边峰会。而真正的主角,关税与特朗普从未被点名,却主导了全场气氛。所谓“团结与合作”的表面言辞,掩盖的恰是七国阵营内日益加剧的不信任与对抗。
从会议一开始,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对等关税政策”便是横亘在会场与饭桌之间的一道阴影。包括日本、德国、法国在内的多国财长和央行官员,都明确表达了对美方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的不满,尤其是针对汽车、钢铁和高科技产业链的单边动作,已经严重伤害到所谓“盟友”的核心经济利益。然而,在会后的G7联合声明中,“贸易”一词仅被提及一次,“关税”更是一个字未出现。这不是无知,而是有意的回避,一次集体装聋作哑的政治表演。
据路透社、彭博社等多家外媒披露,欧盟曾在闭门磋商中推动声明使用更强硬的措辞,以正面反映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但遭到美方及其“沉默盟友”的联手抵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更是“全程低调”,避免在任何公开场合对关税问题作出表态。一位欧洲代表团成员直言:“贝森特甚至不愿在私下谈判中听到‘关税’这个词。”
讽刺的是,在这种表面克制的背后,美方却在会议间歇以“小圈子协商”的方式游说部分国家,试图推动“对华统一征税方案”。这是更具威胁的信号,表面避战,背后拉帮结派,不仅不打算缓和多边紧张,反而意图将关税转化为针对中国的新工具。
这种“双面手法”正是当前G7体系最大的问题。所谓“七国协调”,如今早已不是平等协商的平台,而更像是美国试图维持旧秩序的宣传阵地。特朗普政府奉行的本质不是多边合作,而是“胁迫式单边主义”:你可以是盟友,但必须接受美国开出的账单;你可以有意见,但不能公开表达;你可以谈合作,但必须以“美国优先”为前提。
G7内部早已出现裂痕。日本被迫接受高达24%的“对等关税”,还要在媒体前摆出合作姿态;法国和德国连续发出不满声音,却在文件中不得不删改语气;加拿大作为东道主,也对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表示忧虑,但最终选择“息事宁人”,只留下几句“模糊外交辞令”。这不仅是七国集团的权威崩塌,更是西方“盟友机制”的信用透支。
回顾整个会议,不谈“加税”,不提“贸易战”,不触碰“供应链重构”,这场峰会谈了什么?所谓的“全球金融稳定”“人工智能监管合作”“绿色投资合作机制”充其量只是烟雾弹。在关乎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议题,关税与制裁面前,G7变成了一个无法表达真实分歧、无法化解结构冲突的空壳平台。
这也正是特朗普政府希望看到的局面。它不再需要G7作为决策机制,而更看重它的“象征意义”:每次会议都是一次美国立场的“强制澄清会”,其他国家的态度可以有情绪,但必须服从现实。而美国财政部私下推动的“对华关税统一路线”正表明,其对G7的期待不是协商,而是集体站队。
不过,美国这套策略未必能如愿。在表面屈服之下,G7内部对美国“经济主导霸权”的反弹正在积累。欧盟正在加快推进对美关键技术依赖的“去风险战略”,日本也在尝试寻求部分替代市场,德国更是在推进与中东、东南亚的能源合作谈判。这些还未撕破脸的动作,构成了西方核心集团“共识逐步崩解”的重要信号。
从冷战后的“共治”到如今的“单边勒索”,G7已经演变成一个既缺乏约束力,又失去战略一致性的场合。而这次班夫会议,更像是一个“形式主义集体照”:各国照样来人、照样开会、照样发言,但谁都知道,在关键问题上,他们要么闭嘴,要么另起炉灶。
最终,G7不愿提关税,不代表关税不在爆炸。美国的政策不会因为声明避谈就自动收敛,反而会在沉默中变本加厉。而真正的战场,不是在会议桌上,而在桌底下,在一份份新的制裁清单、在悄悄拉拢的小圈协商、在关税数字持续升高的背后,那才是特朗普要的G7:服从、不问、执行。而世界要的多边机制,恐怕早已不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