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日美新一轮关税谈判即将在华盛顿登场,火药味远比想象中浓。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临行前一句掷地有声:“我们不会进行单方面让步的谈判。”这不仅是给美国的警告,也是对过去数十年日美“权力失衡型经济对话”的一次警醒。
据NHK报道,赤泽亮正已于5月23日启程前往华盛顿,准备开启第三轮日美关税谈判。而此次谈判,注定将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较量。原因无他,美国摆明车马要日本“配合”,而日本这一次,似乎不打算再低头。
从表面上看,此轮谈判将聚焦三个领域:扩大双边贸易、非关税壁垒、以及经济安保合作。听起来是典型的“双赢对话”模板,但在实际博弈中,却更像是一场“美式压价”与“日式应对”的公开较劲。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重返贸易强硬路线、全球供应链加速脱钩、美元霸权再度横扫新兴市场背景下,日方此时喊出“不做单边让步”,显然不是一句外交辞令那么简单。
首先要明确的是,美国对日强硬关税政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特朗普2018年发起“301调查”以来,美方在汽车、半导体、钢铝等领域持续对日本施压,要求其开放市场、扩大美国产品进口。而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施压惯性,尽管少了点“推特外交”的喧闹,但在政策上依旧强硬。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近期内部文件就明确提出“对部分日本高附加值产品维持关税杠杆”,以“换取安保与外交配合”。
而日本政府的态度则显著不同。在前两轮谈判中,日方虽然未全面让步,但始终在“避免正面冲突”的态度下妥协让利。然而第二轮谈判结束后,日本首相石破茂的一句“没必要急于达成协议”,宣示着日方对这场谈判的心理预期已彻底改变:从“求稳”转为“拖延+博弈”。
有意思的是,日本国内正悄然出现“贸易政策转向”的信号。一方面,日本企业界对美国高关税早已怨声载道,特别是在半导体材料、汽车零部件和精密仪器领域,美方要求日方限制对华出口、转向对美依赖,严重扰乱日本本土制造链。另一方面,日本政界在安保紧绑美国的同时,却越来越警惕“经济主权流失”。赤泽亮正在出发前特意强调:日本对重新审视美方关税措施的立场“没有任何变化”,其潜台词就是:东京不再无条件跟随华盛顿。
这其实也是对美国“脱钩战略”的一次反制尝试。在当前美方加速推行“友岸外包”政策,要求盟友为其供应链“去风险化”让路之际,日本意识到自己若不在经贸领域守住底线,最终不仅会失去对华市场,还会被绑上“美国产业替身”的战车,陷入双输境地。
从另一个角度看,赤泽亮正的强硬发言也隐含着“舆论管理”的意图。毕竟,自2023年以来,日本国民对日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关注度上升明显。尤其是美国在削减汽车关税问题上反复无常,在“农业产品进入日本市场”议题上步步紧逼,使得日本社会对政府“是否在出卖国家利益”产生质疑。而赤泽此番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在修补日本政府的“谈判信誉”。
然而,美国当然不会轻易善罢甘休。第三轮谈判前,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以“行程冲突”为由缺席,实则暗藏信号:本轮美方重点是施压、非是协调。而代表美方出席的则是更具执行力的贸易代表格里尔团队——这支团队在多边贸易机制谈判中素以“策略强硬、节奏快速”著称,意图在短期内促成“具象成果”,以为国内选举积累筹码。
此外,美国内部目前也在重新激辩对日贸易战略。民主党一派倾向“阶段互换”,即允许日本在新能源、环保产品中获得关税优惠,以换取在半导体、军工、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对华出口限制;而共和党则主张直接“打掉日方价格底线”,将其并入“美国产业安全战略链条”之中。两者虽策略不同,但目的都是让日本妥协,而非平等互利。
但问题是,日本这一次真的愿意服软吗?赤泽亮正的讲话已经说明一切:“我们不是来被命令的,我们是来谈判的。”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在内部准备谈判底牌时,也在不断对外释放“拖延—再议—对价”的信号,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场经贸谈判,更是一次意志试炼。
日美第三轮谈判看似是关税清单的协商,实则是双方战略定位与结构关系的重新校准。日本能否守住谈判底线,不仅关系其自身利益,更关乎未来整个亚太经济秩序中“小盟国”是否还能拥有独立议价的能力。赤泽亮正放话“不单方面让步”,说出了东京的底气,也暴露了美国霸权博弈的新焦虑。一场没有硝烟的“高压经济战争”,正在华盛顿会议桌上悄然展开。
上一篇:三利谱:目前的关税对公司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