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至汶水路站,出站坐5分钟园区班车,便来到了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数通链谷”。2024年4月,“数通链谷”在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应运而生,目标是打造“通全球、链世界”的国家区块链应用示范区。一年多以来,以“数通链谷”为核心区,区块链产业在静安实现爆发式增长。目前,静安区块链企业已有165家,一年内企业数量增长幅度超300%,“链主”企业达27家。
走进康宁路288弄,创新创业的热浪扑面而来,区块链“链群”已然崛起。
在这里,路有名字,桥有故事:四号楼的“链创空间”路演大厅,区块链主题的场景集市进行得热火朝天;哈希桥、合约桥常有科技人才驻足,午休时讨论算法优化,下班后碰撞跨链协作的创意……
去年,“数通链谷”园区开张伊始,静安就给出了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向促进产业集聚和能级提升、深化场景应用和技术研发、强化人才支持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并围绕技术、政策、场景“三方驱动”,聚焦人才、专业、认证“三套服务”,打造“数通链谷”六大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引入“普惠金融顾问咨询室”、开设“智办企业服务点”、上线“区块链产业空间”等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搭建阳光雨露的生长系统。
精心培育之下,静安逐渐成为一片
区块链、数据产业发展的热土。
静安区数据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区区块链企业注册资本超70亿元,2024年营收超210亿元,税收规模超2.4亿元;培育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小巨人”企业3家,独角兽企业1家。
上海深实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等单位普遍有感“刚来的时候,这里‘邻居们’还不算太多。但发展实在太快了,没多久,就聚集了一批上下游企业。”
区块链产业为何在静安发展得如此迅速?在走访中,“数通链谷”内企业不约而同地用一个词给出了答案:生态。
去年“数通链谷”成立之初,静安区就成立了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全面梳理园区企业产品、技术特征,绘制了区块链产业“服务、资源、技术、应用”四个层次的生态图谱,沿着这四个层次当好“牵线红娘”,推动产能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集群优势。
“曾经我们建设底层区块链时一个大‘卡’点是找不到数据资源。”谷内企业时链科技CEO闫磊的这句感慨,曾是众多区块链企业的共同难题。
作为零碳数智化城市服务商,时链科技曾面临典型困境:虽掌握核心技术,却无法对接大型数据企业。企业去年入驻“数通链谷”,正是看中了“链”这一亮点——这里链接了区块链技术与千行百业,链接了创新企业与未来产业。
入驻“数通链谷”后,时链科技与谷内企业浦江数链达成合作,快速解决了产业上下游数据孤岛的难题,“很方便,浦江数链就在我们楼下,每周我们都会参加他们的例会,有难题可以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闫磊说。
如今,时链科技迅速成长为智慧能源管理领域的“链主”企业,目前应用落地项目超过300个,覆盖建筑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基于企业联合浦江数链构建的“区块链能碳数链”平台,能够实现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上链存证及智能分析。近期,“区块链能碳数链”平台将在“数通链谷”率先落地示范,形成能源数智化转型领域的标杆案例。
生产要素高效流通、加速互补,当下,“数通链谷”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良好生态,类似时链科技的案例层出不穷:比如,中电装供应链公司围绕电气装备绿色供应业务,与浦江数链开展产业协作,联合打造了国产自主化区块链碳足迹管理平台,在数据孤岛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实现链上目录存证、链下数据传输。
此外,谷内已汇聚了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上海软件中心、上海科学院区块链研究所等一批权威科研机构,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场景创新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上海区块链技术协会搭建起产学研用对接桥梁,蚂蚁链产业开发创新中心则助力企业探索更多链上解决方案。近期入驻的“国字号”平台——上海区块链检测中心,依托权威资质,为企业提供7大类30余项专业能力的评测体系。这些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再加上专业服务平台、丰富数据资源、舒适空间环境的赋能,协同发力带动“数通链谷”稳步前进。
然而,区块链技术要真正走进生产生活,离不开在现实场景中发挥多重价值。
“很多区块链企业要根据客户的实际场景来提供定制化服务,但这些需求企业该去哪里找?”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过去区块链企业常陷入“手握技术却找不到试验田”的困境。
破解这一瓶颈的钥匙,藏在“数通链谷”四号楼的路演厅里。在这里,静安打造了全国首个以区块链为主题的场景集市,招募有区块链需求的企业来到“数通链谷”,与区块链企业面对面沟通,让供需双方建立起联系。
目前,“场景集市”围绕“医疗”“交通出行”“金融”“贸易”“低碳”“公共服务”等主题已举办了6场,帮助很多区块链企业对接到了客户。
比如,在4月的场景集市上,谷内企业从法科技聚焦公共服务,展示了基于从法大模型的“区块链+二次元IP”移动普法平台,“这一会儿,微信上已经收到了不少带着合作意向的‘好友申请’。”从法科技相关负责人在集市现场告诉记者。
目前,静安已围绕航运贸易、金融保险、农产品溯源、司法公证、单证查重、碳足迹存证等30多个领域,开发上线了152个区块链应用场景,服务辐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区块链产业的应用规模排名全市第一。
“数通链谷”一周年“生日”已过,站在新起点,静安又将如何发力?
目前,“数通链谷”产业空间逐渐饱和,工作专班已开始着手研究产业空间拓展方案。记者了解到,静安未来将以现有“数通链谷”区域(康宁路288弄)作为先导区,以扩展区、辐射区、协同区按序向周边进行拓展。
其中,扩展区、辐射区总计提供约27万平方米办公空间,静安全境作为协同区,将区块链技术与其他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静安还将不断加快推出具有示范性、标杆性的应用场景,探索可落地的商业模式,加速实现“产品”到“商品”再到“用品”的价值跃升。
例如,打造数字孪生街区,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构建楼宇园区碳排放可视化管理系统,建立碳排放监测与交易试点,建立灵活就业群体的数字画像,通过三医数据联动、实现多向赋能提升等,力争到2026年,形成在航运贸易、供应链金融、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的区块链重大和特色应用场景300个。
在近期举行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静安启动了全国首个区块链数字底座即服务平台——“静数空间”的建设。这是静安区面向数字时代打造的创新型公共数据基础设施,核心是建设一个服务于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的“区块链底座+数据服务”数据创新实验平台。
“在区块链底座上将提供海量数据服务,创新企业可以带着场景到这里来使用大数据进行开发,将大大降低创新企业使用大数据的成本。”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下一步,“数通链谷”将进一步优化各类服务。
“每一个公司都会被当作‘种子’来孵化。”区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通链谷”的高质量孵化器,将提供从技术研发、商业模式验证到市场推广、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全方位支持,为企业夯实“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体系。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区块链测评中心、数据港、聚能湾、浦江数链等各类资源集聚优势,静安将成立集园区数字化综合服务、开放数据服务、专业服务业数字运营以及数字出海服务为一体的“数通链谷”数字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用户提供算力资源、大模型、区块链上链、测评认证、沪港合作等综合性服务,全方位营造产业创新生态。
今年,静安还将举办多项大型活动赛事,为优秀人才及团队搭建展示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最新成果的舞台。同时,政策2.0版也将研究制定,将区块链人才支持措施融入区科创人才政策体系,为“数通链谷”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来源:上海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