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瑞士日内瓦。一场关乎全球两大经济体经贸走向的重要会谈在这里举行,这便是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在瑞士常驻联合国大使官邸进行了长达两天的密集磋商。
从5月10日约八小时的会谈,到11日早上继续的第二天磋商,每一分钟都承载着全球的期待。关于这次会谈,有三句话,值得注意。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换句话说,该聊的都聊了,要聊的都聊到了,双方都认为聊得还不错。
此次会谈成果显著,5月12日下午联合声明一经发布,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要点?又会产生什么深远影响?今天,咱们就来梳理解析一番。
联合声明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关税调整相关内容。美国将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24%的关税在初始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取消部分行政令下的加征关税。中国也投桃报李,做出相应修改,暂停部分对美商品关税,并取消相关非关税反制措施。简单来说,根据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双方将分别对对方商品保留征收10%的关税。
这一系列动作,就像是给两国经贸往来的齿轮上了润滑油,使其重新顺畅运转。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空间扩大,无论是美国的农产品、能源企业,还是中国的制造业厂商,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原本因高额关税而犹豫不决的贸易订单,或许很快就会重新活跃起来,双边贸易额有望止跌回升,贸易结构也将得到优化。
双方还一致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协商地点可以在中国、美国,或者双方商定的第三国。并且根据需要,还能开展工作层面的磋商。这一机制的建立,相当于为中美经贸关系打造了一个“稳定器”和“沟通桥梁”。
以后遇到经贸难题,双方不用再通过各种试探性的政策来隔空喊话,而是可以直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这不仅能及时化解矛盾,还能为双边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会谈结束后,新华社发表的署名文章,态度鲜明地指出美国需要珍惜中国没有关上谈判大门的善意,同时强调这种善意是有限度的,绝不容忍毫无底线的压迫讹诈和出尔反尔。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的文章更是从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层面,详细论证了即使在美国关税施压下,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优于美国。美国一季度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企业4月份招聘速度放缓至九个月来的最低水平,通胀风险高悬,贸易逆差不减反增。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美国更应该认清现实,珍惜中国的善意,拿出真诚态度,推动双方经贸合作重回正轨。
此次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发布,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开端。但后续如何落实声明内容,如何在机制框架下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共识,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中美关系只能在斗争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