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证监会说要改革公募基金,多搞点"中低波动"的产品,还要让指数基金(比如大家熟悉的ETF)注册更快,最快5天就能批下来。政策是好政策,但落到咱普通人身上,关键还得学会怎么选基金。毕竟,选错了基金,十年收益可能差出几十倍——比如沪深300和中证红利,过去十年一个年化0.28%,一个5.7%,这差距比炒股还刺激。
第一坑:不看规则就下手,等于闭眼跳坑
选基金,很多人只看名字和短期收益,其实最该看的是编制规则。这就好比买菜,你得先看菜是怎么种出来的。
举个例子,沪深300这类宽基指数,规则是"谁涨得多谁进,谁跌得多谁出"。听起来合理,但实际操作就是高位接盘、低位割肉。比如某白酒股涨上天了,指数赶紧把它买进来,结果买在最高点;等它跌惨了,又踢出指数,妥妥的追涨杀跌。这规则在A股这种波动大的市场,能赚钱才怪。
而红利指数(比如中证红利)的规则是"谁分红多、估值低就选谁",相当于专捡打折的好货。市场热炒的股票它不跟风,反而盯着那些默默赚钱、愿意分红的公司。这种"高抛低吸"的规则,长期收益自然更稳。
现在很多新出的指数,名字花里胡哨,回测数据也好看,但规则才是核心。只要规则逻辑靠谱(比如侧重低估值、高分红),发布时间短也不用太纠结。
第二坑:贵的时候瞎买,便宜的时候不敢买
再好的基金,买贵了也得亏。这和买菜一个道理——白菜再好,10块钱一斤你买吗?
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就是牛市跟风。市场涨到高位,身边人都在晒收益,这时候冲进去买基金,大概率是接盘。比如2021年初核心资产泡沫时,多少人抢着买"明星基",结果亏到肉疼。
进阶一点的技巧是看板块估值。比如某基金重仓新能源,而新能源板块的市盈率已经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这时候哪怕基金规则再好,也得等等。市场上基金那么多,没必要非盯着一个高位板块死磕。
该怎么做?
先看规则:避开那些"追涨杀跌"的指数,选规则偏向低估值、高分红的;
再看价格:市场整体估值低的时候多买(比如沪深300市盈率低于12倍),板块估值太高时绕着走;
别贪新鲜:新基金如果规则靠谱可以试水,但别一把梭哈,先小仓位观察。
证监会现在鼓励指数基金发展,对咱来说是好事——工具多了,成本低了。但工具再好,也得用对方法。记住,规则决定方向,估值决定时机,这两条把握住,至少能避开80%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