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记者 陈燕青)在今年一季度股市回暖的背景下,国内ETF规模再度迎来爆发式增长。ETF规模从3万亿元到4万亿元,仅用时半年。ETF规模的增长,无疑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较于整个公募,ETF市场的马太效应更为明显。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24日,ETF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公募基金有12家,合计3.42万亿元,占据了85.5%的ETF份额。
具体来看,截至4月24日,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以7041.17亿元、6423.05亿元、4856.11亿元的ETF规模,大幅领先其他基金公司位列第一梯队。
去年以来,随着中央汇金等国家队的入场以及各类宽基ETF的发行,几乎所有公司的ETF业务规模都实现了增长。
ETF管理规模排名前20的公司,今年一季度有15家基金公司的ETF规模较去年末出现增长。其中,有3家公司增幅超过10%,分别是富国基金、工银瑞信和景顺长城,增幅分别为20.16%、16.94%和12.18%,为这些公司的非货基金规模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与去年一季度相比,华夏基金、华泰柏瑞ETF规模增长均超过1000亿元,易方达增长超过2000亿元。由此可见,ETF业务对上述基金规模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ETF新品正在持续上报。最近半个月,首批4只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相继上报。从此前科创综指相关基金的发行来看,较为火热。据统计,科创综指ETF及联接基金合计募集规模已超400亿元,其中,15只科创综指ETF已上市,募集规模合计228亿元,14只已发行ETF联接基金,募集规模合计176亿元。近期,场外科创综指产品已获批16只,其中10只产品正在募集。
虽然ETF整体市场快速发展,但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以921只股票型ETF为例,同花顺显示,目前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仅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等6只,市值在百亿元至千亿元之间的共39只,合计占比仅5%;而当前规模低于1亿元的迷你ETF却有269只,占比约三成。
“一般来说,同一标的指数ETF规模越大或流动性越好,就越能占据有利地位,”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指数投资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头部基金公司由于规模较大、布局ETF较早、产品覆盖面较广,在市场上拥有先发优势,而中小基金由于入场时间和自身资源有限,面临较大的挑战。此外,由于头部基金在降低费率方面往往具备竞争优势,如果更多基金加入降费行列,中小基金在ETF业务上的发展将更加困难。
深圳一家公募基金高管认为,各家基金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不同的ETF,而不必跟风发行热门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