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博士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卢梦雪 北京报道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如火如荼。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点,推动了多行业的技术革新。
加快构建和完善标准体系,将助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去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等联合印发的《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支撑区块链发展的标准体系,重点面向基础共性、应用和服务等标准化领域,制定30项以上区块链相关标准,基本满足我国区块链标准化需求。
如今过去近一年,我国区块链标准化体系发展如何?区块链技术有哪些发展?《华夏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副研究员、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博士。
区块链技术在扩展性和互操作性上显著提升
作为区块链领域的资深专家,李鸣在国际和国内标准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席(IEEE C/BDL)、世界可持续标准化组织(WSSO)首席标准官和ISO/IEC JSEG15(国际元宇宙标准化评估组),李鸣参与推动了区块链国际标准 ISO TC307 和国家标准 SAC TC590 的制定工作,并积极参与了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
“通过参与相关标准化制定的工作,以及在区块链、元宇宙和Web3.0领域的观察研究,我深感近年来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谈起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李鸣表示,在技术创新方面,全球各大主流机构都在扩展性和互操作性上有了突破的进展。零知识证明、闪电网络、状态通道等区块链第二层网络协议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可扩展性、效率和安全性。跨链桥、中继链、哈希锁、安全多方技术等技术,解决了互操作性问题。同时,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加速了分布式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于区块链的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支撑。
而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新的应用和业态不断涌现。通过智能合约的应用,传统业务流程得到了优化,数据共享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李鸣在专访中提到,在标准化制定的工作过程中,他所在的团队从2017年起组织了5次区块链开发大赛,共有将近400个项目参与了比赛,覆盖了众多行业和领域。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上,他感受到,在应用拓展方面,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司法、民生、能源低碳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拓展,并通过智能合约逐步优化传统业务流程,利用区块链技术特点提升传统产业的数据共享、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尤其在数据跨境领域,2023年11月29日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凭借区块链不可篡改且可追溯的技术优势,实现用户自主跨境携带资料的可信验证。
区块链标准化制定加速推进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急需围绕区块链治理,以及区块链系统的开发、集成、管理等开发运营过程中的标准化需求,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助力区块链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鸣介绍,201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307)以来,就一直在积极组织专家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至今已有12个国际项目已发布,9个国际项目在研。
在国家标准方面,李鸣所在团队也从2016年就开始推动区块链国家标准化工作,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590)已发布6项国家标准,在研15项国家标准。
从2017年开始,作为《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主要参与人,在标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李鸣所在的团队充分结合区块链的技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和产业特点,围绕基础、技术和平台、应用和服务、开发运营以及安全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标准化内容。
在相关标准化制定的工作中,李鸣认为,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重点将从促进产业共识和总结最佳实践,向提供质量保障转变。
为何强调这样的转变?李鸣表示,自2016年以来,区块链产业已经从培育期、发展期,进入到成熟期。
“标准化也可以在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李鸣认为,在产业初期需要更多人了解区块链技术,因此需要汇聚更多从业者,通过标准来形成对技术的共识,降低产业的进入门槛。在应用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标准来总结应用创新中有代表性的最佳实践,以降低产业的创新成本。在产业进入成熟期后,需要通过标准来完善基于区块链技术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保障产业规范性的发展。
在长期与国际标准化团队的交流中,李鸣感受到,从多方面来看,我国区块链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毫不逊色,从技术上来看,我国区块链标准有严谨的体系架构。从产业上来看,我国区块链标准汇聚了大量的从业机构,并基于标准推动了多个产业的创新,并为国际标准研制提供了丰富的最佳实践。
面对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李鸣认为,如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而面对这些挑战,未来需在多个关键方面创新。如在性能优化上,改进共识机制、发展链上扩容技术与二层网络;在隐私保护领域,应用先进加密技术、设计隐私保护模型并平衡隐私与性能;在跨链互操作性方面,制定跨链标准、建设跨链基础设施并强化跨链安全技术,以此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