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李最近刷到一组扎心数据:短短两个月,特朗普家族财富直接蒸发10亿美元,罪魁祸首正是近期惨遭血洗的加密币市场。
作为曾靠加密业务狂赚8亿多美元的豪门,如今却被市场狠狠“打脸”,旗下多个加密项目股价腰斩、代币暴跌,可更让人揪心的是无数跟风的散户,有人亏掉45%投资,有人养老钱被套牢。
为何手握资源、能亲自操盘的特朗普家族都难逃巨亏?那些听信名人站台就盲目入场的普通人,又该如何避开加密币背后的收割陷阱?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场财富缩水背后的真相。

加密市场的流动性退潮
加密资产的狂欢与崩塌,从来都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滋养与反噬。
2025年下半年,多重利空因素叠加,为加密市场的下跌埋下伏笔。
美联储降息预期的落空,成为压垮市场的关键因素,原本市场普遍期待的宽松政策未能如期而至,反而因通胀数据居高不下,美联储释放出“利率将长期维持高位”的鹰派信号,直接导致风险资产遭到大规模抛售。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停摆引发的市场不确定性、第四季度天然的流动性收缩特性,进一步加剧了加密资产的波动。
比特币作为行业风向标,从10月12.6万美元的历史峰值一路俯冲,11月一度跌破8万美元大关,创下多年来首个10月月度下跌纪录,稳定币脱锚的恐慌更让市场信心雪上加霜。
小李发现,加密资产对流动性的依赖远超传统金融资产。

在资金面收紧的背景下,这场调整本就不可避免。
但特朗普家族此前对加密市场的过度押注,让其成为这场流动性退潮中的“重灾区”。
当一项资产的涨跌与宏观政策、市场情绪深度绑定,却缺乏实质性价值支撑时,其剧烈波动就只是时间问题。

家族押注的反噬
小李注意到,特朗普家族与加密资产的渊源,早已超越单纯的投资行为。
2025年上半年,家族总收入8.64亿美元中,8.02亿美元来自加密货币相关业务,占比超90%,这种极度集中的财富结构,注定会让家族深度暴露在市场波动的风险中。
而家族布局的多个核心项目,在此次熊市中无一幸免。

作为家族社交媒体平台的母公司,特朗普媒体科技集团(TMTG)的加密冒险堪称“高位接盘”的典型。
公司在比特币价格约11.5万美元时豪掷20亿美元购入11500枚比特币及相关证券,如今已面临约25%的浮亏,其持有的CRO代币价值更是腰斩。
更关键的是,TMTG长期缺乏实质性盈利,转向加密业务本是寻求突破,却因市场调整陷入股价创纪录新低的困境,仅9月以来家族持有的股份市值就蒸发8亿美元。

家族旗舰加密项目世界自由金融(WLF)的境遇同样惨淡,其发行的WLFI代币从9月初的26美分暴跌至15美分,账面价值从峰值近60亿美元缩水至31.5亿美元。
而以特朗普命名的模因币,更延续了这类资产“成也名人、败也名人”的宿命,自8月底以来价值下跌25%。
模因币的价值核心从来不是技术创新,而是社区共识与名人热度,从狗狗币的网红逆袭到$MELANIA代币的昙花一现,这类资产的波动性早已被反复验证。

即便损失惨重,家族成员仍在呼吁投资者“逢低买入”。
这种论调背后,是家族与散户投资者的本质差异:特朗普家族既能通过创造代币、出售股权提前获利,又能借助自身影响力引导市场,而散户投资者只能被动承受纯粹的投机风险。

名人光环下的投资陷阱
在特朗普家族10亿美元财富蒸发的故事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无数跟风入场的散户投资者。
乔治城大学金融学教授安吉尔的评价一针见血:特朗普一家不仅可以投机,还可以创造代币、出售代币,并从这些交易中赚钱,但散户投资者对于加密货币的参与更多是纯投机。
事实的确如此,投资美国比特币(ABTC)的散户面临高达45%的损失,跟风买入特朗普币的普通投资者更在波动中血本无归。

这并非孤例,近年来利用名人效应炒作加密资产的套路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往往借助名人背书营造虚假繁荣,通过“拉高出货”的方式收割散户,而加密市场的监管空白更让这种骗局有机可乘。
从行业发展来看,此次市场动荡既是风险的暴露,也是理性的回归。
加密资产的创新价值不应被否定,但将其作为“造富工具”,依赖名人效应而非实际应用场景的炒作,终究难以长久。

美国SEC已开始审视名人推广加密资产的合规性,这或许是监管介入的信号。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场教训足够深刻:名人光环不能替代项目价值,高收益承诺背后往往隐藏着高风险,在缺乏明确监管和价值支撑的市场中,盲目跟风只会沦为他人财富故事的“垫脚石”。
结语
加密市场的涨跌循环从未停止,特朗普家族的财富缩水只是行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当名人效应的热度褪去,当宏观流动性的潮水退去,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那些具备实际应用场景、符合监管导向的项目。
而对于每一位投资者来说,理性看待市场波动,警惕名人背书的投资陷阱,才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