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会晤的掌声还未散尽,华盛顿的农业代表已迫不及待飞往北京,期待中方兑现“采购承诺”。白宫曾高调宣布,中国将在2025年底前购买至少1200万吨美国大豆,未来三年每年采购2500万吨。然而,短短十余天后,市场发现一个尴尬的现实:除了10月底中粮集团象征性采购的18万吨美豆,中国买家再未下新订单。贸易商们翘首以待的“采购潮”迟迟未至,仿佛一盆冷水浇灭了美方炽热的期待。

政治承诺撞上市场规律,企业用脚投票
这场“采购停滞”背后,并非中方缺乏诚意,而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在发挥作用。当前美国大豆面临13%的进口关税(含3%基础关税),而巴西大豆仅需缴纳3%的关税。价差之下,美豆每吨比巴西大豆高出45至50美元才能具备竞争力。但现实是,南美大豆不仅价格更低,且近期巴西对华出口量激增——今年9月,巴西对华大豆出口同比上涨29.9%,阿根廷对华出口量更是暴涨91.5%。中国企业凭什么要买贵的?
更关键的是,中国大豆进口主体早已多元化。除国有企业承担政策性采购外,大量民营企业和外资油厂主导着商业采购。这些企业不可能为“政治任务”牺牲利润。一位行业从业者直言:“除非美豆价格暴跌至贴水水平,否则采购就是亏本买卖。”事实上,即便中储粮等国企愿意部分消化高关税美豆,其规模也远不足以支撑白宫期待的“天量采购”。
美豆的困局:品质优势难敌价格壁垒
美国大豆并非没有竞争力。其自然干燥的加工方式使得豆粒品质优于雨季收割的巴西大豆,约95%的美豆还拥有可持续发展认证(SSAP),符合国际市场的ESG趋势。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苏健曾乐观表示:“元首会晤缓解了紧张局势,我们将重获大量中国订单。”但问题在于,这些优势在13%的关税壁垒前显得苍白无力。
中方对此心知肚明。在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的回应中,仅强调“农产品贸易是中美磋商成果之一”,对具体采购计划避而不谈。这种留白恰恰暗示了中方的立场:任何贸易协议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市场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政治施压。更何况,中国此前已通过大规模采购南美大豆充实库存,1月至9月累计进口量达9567.2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当下国内油厂大豆库存已处于三年高位,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企业更无动力追逐高价美豆。

“暂停”而非“取消”,中方的战略留白
细看中方在釜山会晤后的行动,可谓张弛有度。一方面,中方暂停了对美鸡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加征关税,并延长了24%额外关税的暂停期,展现出合作诚意;另一方面,对大豆这类关键商品仍保留关税杠杆。这种“暂停而非取消”的策略,既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也警示美方:若想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必须拿出更多诚意。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次采购协议中特意加入了“可选产地”条款,允许企业根据价格灵活选择大豆来源。这一设计彻底打破了美方“政治捆绑市场”的幻想。正如美国大豆协会董事莫岸泽所言:“我们希望农产品贸易不要被政治化。”但现实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恰恰将大豆变成了地缘博弈的筹码。
长远格局:中美贸易的“压舱石”正在松动?
大豆曾是中美农业贸易的“压舱石”,但如今这一角色正面临挑战。从全球供应链看,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能虽受天气波动影响,但其种植面积的扩张与物流体系的完善已不可逆转。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在推动进口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若美方继续维持高关税,未来美国大豆可能彻底失去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农产品的采购始终与国内需求挂钩。例如,此次恢复采购的美国小麦、高粱恰好对应国内饲料粮的缺口;棉花则服务于纺织业原料供应。中方的采购清单从来不是“扶贫清单”,而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战略选择。倘若美方指望中国无条件吞下高价大豆,无异于缘木求鱼。

结语:市场的答案比政治承诺更诚实
釜山会晤后,中美贸易看似迎来转机,但大豆采购的停滞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政治宣言无法替代市场规律。中国企业用脚投票的态度,已然向华盛顿传递明确信号——想要长期合作,就必须拆除关税壁垒、提升产品竞争力。正如一位贸易商调侃:“总不能一边卡着中国脖子,一边指望中国掏钱买单。”
这场采购暂停,或许正是中美贸易关系回归理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