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诞生于1998年,当年规模仅百亿元。截至2025年6月,增长至34.39万亿元。28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举世瞩目。金融定价权是国之重器。与被动投资不同,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要责无旁贷承担起这份重担,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进步贡献专业才智,通过主动投资、创造超额,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站在新起点,证监会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打出一套组合拳:统一下调管理费和托管费、强调业绩基准考核……,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基金持有人的获得感,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
主动权益基金应以宽基指数为业绩基准
主动权益基金通过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实现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业绩基准既是基金合同的核心构件、投资行为的主要指南,也是评估风格漂移的参考标尺、辨析投资能力的衡量依据。
宽基指数由于覆盖多个行业、众多股票,能更好分散行业和个股风险,更合理反映股票市场整体状况。基金若能长期跑赢宽基指数,证明基金经理在全市场范围内通过主动操作创造出了超额;反之投资能力值得质疑。
行业指数的收益,高度依赖行业景气度,故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主动基金如果以行业指数为跟踪基准,即便能力平庸,基金业绩也会因该行业处在热点风口而暴涨。基金持有人难以清晰分辨收益来源是行业红利还是投资能力。因此,作为业绩基准,宽基指数更有优势,行业指数则存在硬伤。
表1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不同业绩基准的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和占比
注:1.美国公募基金统计基于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2.中国公募基金统计基于主动权益型公募。为避免二次计数,仅统计主要基准;主要基准为占比大于等于50%的指数,若出现两个权重占比50%的权重时,仅统计权益类指数。 数据来源:Wind
美国公募基金,全球规模最大,发展也更成熟。根据表1,美国主动权益基金,跟踪宽基指数的占比达97.95%,仅有2%跟踪行业指数。反观国内,业绩基准是行业指数的比例高达17.66%,规模总计5486亿元。这类基金净值受行业景气和资金偏好影响而暴涨暴跌,导致投资者的获得感低,持有体验感差。
行业基金不提供行业判断却收全基费用
根据barra归因分析,基金经理相对业绩基准的超额收益来源有四:择时、风格、行业和个股。从国内外经验看,来自择时和风格的超额收益,稳定性差且不持续;优秀基金经理的超额贡献,主要源自行业和个股。行业判断既是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也是基金经理的核 心能力。“男怕入错行”,形象地道出行业选择的重要性。中信一级行业分类有30个,选中年度涨幅冠军的概率仅为3.3%,足见判断之困难。如果把行业选择甩锅给基金持有人,但又收取与跟踪宽基指数的基金一样贵的管理费和托管费(见表2),有违商业道德。这一不合理的收费,能部分解释中美以行业指数为跟踪基准的基金规模迥异的原因。
表2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权益基金的细类比较
注:1.指数基金:基金合同的比较基准是宽基指数。2.行业基金:基金合同的比较基准是行业指数或主题指数。3.主动基金:基金合同的比较基准是宽基指数。偏离度过大主动基金:最近两期完整持仓(24年年报和中报),第一大行业占比超过60%。 数据来源:Wind
表2显示,主动行业基金规模为5486亿元,加上虽跟踪宽基指数但偏离异常的主动基金2798亿元,合计为8284亿元。对于这类基金产品,如果碰巧赶上赛道风口,可以博取超高收益。花无百日红,绚烂过后终将一地鸡毛。2015年以来,白酒、光伏、锂电、煤炭等赛道投资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既给持有人带来了巨额亏损,也败坏了基金行业口碑。
对于主动行业基金,证监会应统一下调这一不合理的管理费和托管费,收费对标指数增强基金。此举可为基金持有人每年节省25亿元支出(相较2024年行业降费150亿元,占比16.7%),让利效果相当显著。通过费率这一指挥棒,遏制“只求公司盈利、不顾持有人利益”之恶习。
对于业绩基准是宽基指数、但刻意赌行业的基金经理,行业应谨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借鉴先进经验、强化长期主义、重视业绩基准、严肃考核纪律,杜绝“赌对了自己封神、赌错了持有人买单”的不良习气,严格执行“可以赌,但必须承担错误后果”的淘汰机制。
资深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数量少、占比低
长期投资之父、先锋基金的创始人菲利普·卡雷特十分重视“长期、连续投资业绩”这一理念。投资大家李录先生曾说“给我一份业绩,如果只有一年两年的业绩,我完全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基金经理到底是不是优秀”;连续业绩体现了基金经理的耐心与专注,契合雀巢CEO赫尔穆特·毛赫尔所言“诚信即言行一致”。
股票投资是一项智力竞赛,而不是蛮力游戏;凭借的是经验和智慧,并不依赖体力与激情。94岁高龄的股神巴菲特,2024年依然得到股东信任并管理万亿投资。根据1万小时定律,成为专业人士至少需要5年沉淀,考虑一轮完整牛熊周期,起码要满足8年积累。时间是优秀基金经理的朋友,也是平庸基金经理的敌人。由于“幸存者偏差”,业绩过差、能力不足的基金经理,会随遍历性考验,主动更换产品或被动淘汰出局。“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连续投资年限越长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也会更强。图1证实了这个道理:基金经理的连续投资年限越长,人均管理规模也越大。
图1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人数、投资年限与管理规模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30日。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偏股混合、灵活配置(成立以来平均股票仓位高于60%)。
“物以稀为贵”。从图1可知,中国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人数与连续投资年限呈反向关系,且资深基金经理人数少、占比低。截至2025年6月30日,主动权益基金经理合计1913人,连续业绩超过10年的仅112人,占比5.9%;随着投资年限缩短,基金经理占比逐步提升,连续业绩在3年以内的新手人数最多,占比高达41%。也就是说,接近半壁江山的基金经理是新人选手,折射出公募基金行业人才相对匮乏的窘境。基金经理类似手术医生,既需大量知识和丰富经验的积累,又要经受残酷筛选和严苛淘汰。试问,一家著名三甲医院,如果手术医生大都是经验不足3—5年的“素人”,怎能赢得患者信任、家属认同?
“一将功成万骨枯”。拥有长期、连续、优秀业绩的基金经理,经历多轮牛熊考验,遭受各种轮动冲击,是中国基民用真金白银筛选出来的“圣斗士”。如果管理规模与能力不相称,就是资源错配;如果因激励不到位而离开公募,亦是行业损失。笔者建议,对于连续公开业绩超过10年且排名优秀(如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基金经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包括但不限于新基金备案和发行享有绿色通道、自动纳入托管行和代销机构的重点池、申报即进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等。如此,既能促使基金公司珍惜专业人才,聚焦投资本业,堵塞“赌行业或做通道”之歧途;又能激励基金经理沉下心来专注投资,杜绝“一会儿公募、一会儿私募”旋转门式频繁跳槽,抑制“业绩不好就换产品”之陋习。
长期业绩居后基金经理被过度包容
基金经理算是很容易进行客观考核的职业。“是骡子是马”,全凭业绩说话,无关学历和出身。公开的 业绩,随着时间而持续积累,不能掩盖,也无法篡改。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长期考核,规避了类似角斗士因偶然失误就彻底出局的短视行为。
图2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人数、投资年限与业绩排名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30日。主动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偏股混合、灵活配置(成立以来平均股票仓位高于60%)。
由图2可知,拥有5年以上连续业绩的基金经理,竟然有15%—23%的比例处于业绩排名后三分之一,有3—5年连续业绩的基金经理更有高达34%的比例排名落后。这揭示了长期业绩差的基金经理被过度包容、过分姑息。他们或许仍能给基金公司赢得管理费、为托管行赚取托管费,但是给基金持有人却带来负向贡献。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由于基金管理人和持有人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所以基金公司要承担起辨识和筛选基金经理的责任。过去几年,某些公司通过“赌赛道造明星”实现规模扩张,但潮水退去,却给基金持有人带来巨大损失。爱之深责之切,如果不辨“良莠”,何谈专业,又怎能取信于人?基金公司要依据科学指标和归因分析,挑选优秀基金经理,规避赌行业或风格的小概率行为。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托义务,坚持长期主义,严肃考核纪律,严格优胜劣汰,维护持有人利益,提升基民获得感,为中国股市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王鹏,资深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