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时间刚过,特朗普就兑现承诺,签署行政令降低对华关税。不仅如此,美方派出代表来北京面谈。对此,中方用两句话表明立场。那么,特朗普降低对华关税,意味着什么?美方代表团来北京面谈,又和中方谈了哪些内容?
当地时间11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从11月10日开始,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以及延长一年对中国商品加征24%“对等关税”的暂缓期。特朗普表示,鉴于中方已经在芬太尼等问题上采取“显著措施”,因此美方也将兑现承诺。这意味着在中美元首会晤5天后,美方开始落实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

有分析认为,美方降低对华关税税率后,中美经贸关系将迎来阶段性缓和。对此,有外媒指出,自今年4月份特朗普对全球发起关税战以来,他所立下的目标似乎都没有达成。无论是减少对华贸易逆差,还是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效果都不明显。
在备受外界质疑的情况下,特朗普派人来北京面谈。11月4日,美国农产品贸易代表团在北京和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举行会谈。双方围绕两国经贸关系、农产品贸易等关键议题进行讨论交流。
会谈期间,美方代表指出,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产品的重要性,并表示美国农业界“珍视”对华伙伴关系。这表明美方在农业方面对华高度依赖,不愿轻易和中方“脱钩”。美方代表还表示,希望能和中方“做大合作蛋糕”。换言之,美方希望中方能够恢复进口美国农产品,比如大豆、高粱等。

会谈最后,美方代表强调,期待中美贸易关系能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分析称,这说明美方已意识到两国贸易关系稳定,对维持双边贸易活动的重要性。对此,中方用两句话亮明立场。
首先,李成钢表示,中美今年以来在农产品贸易出现波动,根源在于美方的单边关税措施。也就是说,两国农产品贸易受阻,美方要负全部责任。其次,李成钢强调,希望美方和中方一道,着眼大局,为农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营造有利氛围。这句话直接给美方指明出路,希望美方不要囿于眼前的分歧,而要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看待中美关系,用实际行动消除两国贸易活动的阻碍。
在中方表态后,特朗普签署行政令,降低对华关税,也就不难理解了。作为回应,中国在11月5日连发两道公告,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关税进行相应调整,在一年内暂停实施加征的税率。

其中,包括停止对于鸡肉、小麦、玉米在内的美国农产品加征的15%关税,以及停止对高粱、大豆、牛肉等农产品加征的10%关税。如此一来,美国农产品的对华出口也将有序恢复。中方明确表示,此举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分析认为,中美兑现承诺,落实两国元首会晤成果,不仅能缓解美国农民的担忧,还将让全球投资者“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