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1月7日电 题:将课堂打造成“移动的演训场”——记空军预警学院基础部文职人员刘洋
周鹏、陈飞、汤玉姣
初冬,空军预警学院教室内。
“决定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往往就是‘多普勒效应’这些基础的物理定律……”讲台上,学院基础部物理教员刘洋娓娓讲述。
大学物理作为军校公共基础课之一,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与地方高校大同小异。为了增强公共基础课的“军味”“战味”,刘洋抓住每一次赴部队见习和参与演习演练的机会,广泛学习雷达部队相关专业知识,搜集整理实战实训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员结合战场实际去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刘洋在解析电路
立足三尺讲台,心系打赢使命。为不断打通大学物理课服务战斗力生成的方法链路,刘洋探索创新融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等模式,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2023年底,第四届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启动。“地方高校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参赛,我们用啥?”接到任务时,时任教研室主任刘洋心中忐忑。
关键在于用什么教学模式来支撑课程的创新。当时,团队内部产生了分歧:有人推崇“案例式教学”,认为其前沿;有的教员推荐“翻转课堂”,认为其能增强课堂互动性。

↑刘洋与教学团队进行讨论
一天深夜,刘洋在办公室加班时来了灵感:将课堂打造成“移动的演训场”,实现“理论到实践、课堂到战场”的教学闭环。
最终,刘洋带领团队大胆创新,一改以往先讲原理后举例的模式,授课现场用一个个真实的、棘手的战场问题,逼出学员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凭借新颖的教学模式、热烈的课堂氛围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争“奖杯”,更要攒“口碑”。这些年,刘洋和同事们紧盯军队精品课程标准,持续优化改造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实用性、创新性,学员们“点赞率”越来越高。
对于军校教员而言,教学科研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刘洋在科研上嗅觉敏感。
一次和技术人员交流,对方随口提到的一个理论前沿问题引起了刘洋注意:某型装备传统的工作方式将得到重塑,而这恰恰与他的研究方向有着密切联系。那一刻,他意识到基础理论研究与装备应用之间存在着意想不到的连接点。
刘洋一头扎进实验室。一个个深夜,灯光映照着刘洋紧锁的眉头;一次次复盘,桌上散落着团队成员密密麻麻的演算纸……转型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他们从未放弃。
终于,在经历多次失败后,辛勤耕耘终见成效。在某前沿领域,刘洋带领团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20篇,为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一系列接地气、有“军味”的科研成果。
科研攻关,步履不停。此刻,刘洋正带领团队向新的领域进军,他们秉持着“面向战场”的科研理念,用基础研究的突破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编辑:孙丰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