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时间10月24日晚,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飞机,划破夜空,正式开始了他的亚洲之行。这次行程覆盖马来西亚、日本和韩国。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巩固盟友关系、拓展经济合作的外交访问,但如果剥开这些表象,就会发现特朗普此行的核心目标实际上是围绕中国展开的。他希望在关键领域拉拢盟友,同时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尽管他急于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仍需要寻求中国的协助,希望中国能够加入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

在这次出行中,特朗普最显著的“筹码”是经济领域。自从中国出台稀土新规后,美国在新能源和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逐渐显现。众所周知,稀土是制造芯片、动力电池和隐形战机的重要材料,而中国长期掌控全球稀土加工市场超过九成。这一市场垄断让习惯技术主导的美国感到焦虑,因此特朗普急切地希望建立一个“安全”的供应链。为了打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他在出行前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签署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双方计划在未来六个月各投入10亿美元,建立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然而,现实可能给美国一个沉重的教训。虽然澳大利亚稀土储量丰富,但其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连基本的分离提纯技术都不具备,加工成本是中国的三倍以上。业内专家指出,美国若真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至少需要10至20年。这意味着未来十几年,美国仍将不得不看中国的脸色行事。因此,特朗普将目光转向亚洲,试图借助其他国家的资源和技术来构建替代供应链。他此次访问的国家,要么稀土储量丰富,要么在产业链加工方面有一定基础,比如马来西亚拥有全球约13%的稀土储量,而日本在精细化加工技术上积累颇深。通过与这些国家签署双边协议,美国希望整合资源和技术,形成对中国的制衡筹码,以便在中美经贸谈判中提高议价能力。

不过,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特朗普这种抱团施压的手法无异于小打小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此前就明确表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并非几个国家的小圈子就能颠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还在于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工艺,这使得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拥有低成本优势。比如,中国能将稀土加工纯度控制在99.999%以上,而美国目前最高只能达到99.9%。这看似差距不大,但对高端芯片制造来说,正是关键差距。因此,特朗普试图通过亚洲之行解决供应链问题,基本上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想。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在摆出施压姿态的同时,还公开向中国求助。他登上“空军一号”后,当着随行记者面表示,希望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帮助美国,并称美方已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希望中国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虽然表面上冠冕堂皇,但背后的动机显而易见——美国制裁俄罗斯已陷入困境。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实施了数千项制裁,但俄罗斯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通过加强与中国、印度等国合作,稳住能源出口和经济基础。相比之下,美国国内通胀高企、能源价格波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特朗普希望借助中国施压俄罗斯,以减轻美国自身压力,同时试图在中俄关系中制造裂痕。

然而,这种算盘明显打错了方向。近年来中俄在经贸、能源和国际事务领域合作紧密,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中国进口总量的19%和15%,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400亿美元。这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绝非特朗普几句喊话就能动摇。同时,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坚定,坚持推动停火止战、劝和促谈,不会被外部势力左右。因此,中国既不会加入美国制裁,也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而是通过推动全球安全倡议,为危机的政治解决搭建平台。

此外,特朗普此次亚洲之行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一旦俄乌冲突得到缓解,美国就能集中精力对付中国。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竞争对手,但俄乌冲突消耗了大量精力和资源。因此,特朗普希望先推动俄乌和谈,以便将更多资源投入亚洲,加强对中国的围堵。在出行前,他还无端炒作所谓的芬太尼问题,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一贯明确:严格管控相关化学品生产和出口,并与美国积极开展禁毒合作。美国国内芬太尼泛滥的根源在于自身药品监管和社会问题,而非中国出口。如果特朗普试图将此作为惩罚工具,只会是自找麻烦。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亚洲之行,与其说是一场战略布局,不如说是他出于焦虑和自救心理的举动。他希望通过拉帮结派和施压手段遏制中国发展,同时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然而,现实早已证明,逆全球化、孤立合作的策略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