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均突破万亿元,超过30%的基金管理人规模出现环比下滑
文|《财经》记者 黄慧玲
编辑 | 郭楠 陆玲
随着2025年公募基金三季报披露收官,行业整体规模再度攀升,但内部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
Wind(万得)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稳步增长至36万亿元。与此同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十大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均突破万亿元,而超过30%的基金管理人规模出现环比下滑,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态势。
公募基金的行业淘汰赛已然拉开序幕。随着监管趋严、竞争加剧与投资者成熟度提升,缺乏核心竞争力公司的生存空间将持续被挤压。
未来,中小公司的合并、重组乃至退出或将不再是新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时代已经终结。能够持续创造稳定超额收益的主动管理能力、具备极致工具属性的被动产品能力,以及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能力,或将成为基金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

头部角逐:万亿阵营排位激战
截至2025年10月29日,公募基金行业前十大公司管理规模全部跨越万亿元大关(统计口径:剔除ETF联接基金市值,ETF规模采用三季度末公告数据,下同)。

行业龙头易方达基金与华夏基金构成了独一档的第一梯队。易方达基金以23928亿元的总规模稳居行业榜首,保持着超过2000亿元的领先优势;华夏基金则以21508亿元的规模位列第二。
在10000亿至20000亿规模区间,八家巨头展开激烈角逐。广发基金以15425亿元的规模位居第三,南方基金(14350亿元)和富国基金(13269亿元)分列第四、第五。天弘基金以12620亿元排名第六,嘉实基金(11656亿元)和博时基金(11405亿元)紧随其后。汇添富基金(10725亿元)和鹏华基金(10016亿元)两家公司分列第九、第十,跻身“万亿俱乐部”。
前十阵营中,三季度规模增速较高的是易方达和富国,增速分别为16.74%、14.46%;增速相对较低的是天弘基金,其非货管理规模目前仍排在十名开外。

中部动能:增长路径现分化
规模在5000亿元至10000亿元之间的公司,构成了公募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中部梯队,包含建信、招商、工银瑞信、国泰、华泰柏瑞、景顺长城、华安、兴证全球、中欧、中银、平安、永赢、银华、万家等14家机构。
三季度期间,这一梯队内部的增长动能出现显著分化。
中欧基金以17.32%的增幅领跑,规模增长超千亿元,主要增量来自权益类基金净值增长以及货币基金净申购,但权益类基金份额基本与上季度持平。
景顺长城基金紧随其后,增幅达16.35%。与中欧基金类似,其主动权益类基金几乎没有净流入资金,规模全靠净值拉动。景顺长城的混合型基金甚至出现份额负增长,不过其三季度期间债券型基金与QDII净申购出现显著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公司旗下主动权益类基金出现“越涨越赎”的情况,而永赢基金则是少数获得主动权益净申购的公司。数据显示,永赢基金的股票型、混合型两大类型三季度期间规模分别达到249亿元和1055亿元,增长幅度超过80%,份额增长也分别超过75%和35%。
建信基金、招商基金、中银基金、平安基金、银华基金三季度规模增速相对较低。其中,建信基金非货管理规模持续下滑,目前排在行业第28位。

关键战场:ETF竞赛白热化
对于中大型基金公司来说,ETF 俨然成为基金行业竞争的决定性领域。三季度,各家公司在这万亿级市场赛道中展开了多维度角逐。

领头羊华夏基金以9037亿元的非货币ETF规模暂居榜首,但这个王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易方达基金展现出惊人的追赶势头,单季度规模激增近2000亿元,将差距从854亿元迅速缩小至40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若将联接基金纳入统计,易方达已在指数业务总规模上实现反超,这场龙头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华夏与易方达的激烈角逐之外,华泰柏瑞基金以5907亿元的规模稳稳占据行业第三把交椅。通过宽基和行业ETF领域的深度布局,华泰柏瑞成为被动投资领域不可忽视的“第三极”。
与此同时,第二梯队正以惊人速度扩容。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规模都超过了3000亿,国泰基金、富国基金、广发基金的季度增速均超过40%。
从三季度战况来看,当前ETF市场的竞争已超越单纯规模比拼的初级阶段,进入产品布局、渠道能力、品牌影响力的综合较量时代。各参与方都在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寻找差异化突破口,有的深耕宽基领域,有的专注行业主题,有的发力产品创新,ETF市场的竞争格局还将持续演变。
在中大型公募基金中,兴证全球基金在9月下旬上报了首只ETF产品,中欧基金则未踏足ETF领域,建信基金、中银基金的ETF规模不足百亿。

策略突围:固收+的结构性机会
2025年三季度,在债券市场经历震荡、传统纯债业务增长承压的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的固收+业务却实现了规模的显著扩张。(统计口径包含: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
总结这一结构性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一是权益市场出现回暖,提升了相关资产的吸引力;二是相关公司旗下部分固收+产品中的权益仓位贡献了突出的业绩表现,产品吸引力增强;三是部分机构投资者借道固收+产品以相对稳健的方式布局权益市场。《财经》从业内了解到,在权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一些机构投资者在所投基金管理人进行了基金转换,将原本持有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赎回,转而申购同一家公司旗下的固收+产品。
其中,景顺长城基金的固收+规模增长最为显著,单季度增长755亿元,总规模由二季度的约935亿元跃升至三季度的1690亿元。其中徐栋、李怡文、江山共同管理的景顺长城景颐丰利规模增加222亿元,今年以来回报率超过20%;董晗与李怡文搭档的景顺长城景颐双利规模增长近140亿元。
富国基金紧随其后,三季度规模增长近600亿元。其中刘兴旺管理的富国优化增强规模增长178亿元,今年以来回报率近18%。汇添富、易方达、博时、中欧、永赢基金等公司旗下的固收+规模增长也都超过了2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部分绩优权益基金经理参与管理的固收+规模增长迅猛,相关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在三季度也爆发式增长。永赢基金高楠最新管理规模突破500亿元,华商基金胡中原管理规模突破400亿元。景顺长城董晗与江山的管理规模也分别达到了510亿元和368亿元。

分化加剧:路径依赖与掉队危机
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批基金公司发挥优势高歌猛进的时候,也有一批基金公司的转型之路步履维艰。

首当其冲的是对货币基金依赖程度较高的公司。三季度末数据显示,管理规模超5000亿元以上的公司中,货币基金占比较高的有建信基金、万家基金、天弘基金、平安基金、兴证全球基金等。
以余额宝起家的天弘基金,目前货币基金仍贡献高达67%的规模占比,非货币基金部分中债券型产品占比也超过一半;建信基金的情况更为突出,货币基金占比竟达81.19%。庞大的货币基金规模,也凸显出相关公司在寻求第二增长曲线、拓展多元化业务上尚未找到有效路径。
其次,一些公司出现了传统核心业务的下滑。《财经》统计发现,5000亿规模以上基金公司三季度整体规模全部实现正增长,下滑主要集中在5000亿以下中小型机构中。
部分曾以固收业务见长的公司在2025年债券市场波动中遭遇重创:兴业基金旗下债券型产品上半年规模冲高后回落超330亿元,降幅近13%;浦银安盛、国寿安保旗下债券基金规模也明显下滑。以主动权益投资闻名的交银施罗德基金,三季度期间股票、混合、债券、QDII、FOF、指数等产品大类悉数出现净赎回。
此外,部分券商系基金因过度依赖母公司渠道资源、缺乏自身投研品牌等因素亦举步维艰。例如中信建投基金今年以来规模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主要受占比较高的货币、债券基金规模缩水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