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时隔6年,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再次上演。
据新华社报道,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金海国际机场蓝屋贵宾室,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会晤,这是习近平主席同特朗普总统时隔6年再度见面,也是特朗普总统新任期内中美元首首次会晤。
会晤历时约1小时40分钟,双方深入讨论了中美经贸关系等议题,同意加强经贸等领域的合作。
会晤举行后,中国商务部公布了两国经贸团队在吉隆坡磋商的成果:美方将取消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的24%“对等关税”将继续暂停一年,中方将相应调整针对美方上述关税的反制措施;美方将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美方将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釜山会晤与吉隆坡磋商成果相互呼应,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出现阶段性“止稳”迹象。从结果看,关税与出口管制均出现阶段缓和,有望使市场由担忧转向确认后的风险偏好回升。
从吉隆坡到釜山
2025年以来,美国政府宣布实施“对等关税”,给全球贸易秩序造成了重大冲击。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从5月开始共举行了五轮贸易谈判。
5月的瑞士日内瓦会晤后,双方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中美各取消91%的关税,暂停实施24%的关税;6月在英国伦敦,中美经贸磋商机制首次会议举行,双方在贸易、投资、稀土出口管制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同意通过平等对话和互利合作化解分歧;7月底的斯德哥尔摩会晤上,双方同意将24%的加征关税暂停90天,但保留10%的基准关税税率;9月在西班牙新德里,双方讨论了包括TikTok在内的经贸问题;10月底,双方的经贸团队就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启了第五轮面对面会谈。而这一轮会议的磋商成果,也在此次两国元首釜山会晤后正式对外公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指出,本次中美经贸磋商所达成的一系列对等互利安排,其意义不仅在于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更在于它清晰地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博弈阶段。回顾本轮中美经贸博弈的全过程,从最初面对美方攻势时的精准反击,到中期“同等规模、同等力度”的对等反制,再到后期直击美国农业与稀土供应链弱点的组合施压,中国凭借一系列强硬且策略清晰的反制措施,已成功在对美博弈中,由过去的审慎应对,转向了当前互有攻守的战略性互动。
杨畅表示,从时间点上来看,一年的缓和期恰好指向美国中期选举,或蕴含特朗普在选举前保持经贸环境相对平稳的意图,也保留了后续再调整谈判立场的灵活空间。双方启动经贸磋商后续轮次,可能在TikTok、AI芯片出口等方向有进一步磋商,转入避免升级、有效管控的谈判节奏。
经济影响几何?
罗志恒认为,在中美贸易博弈过程中,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软肋已在多轮双边会谈及多边经贸框架中显现,其核心问题集中于两大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的关键领域:一是农业,二是稀土。
“消息一出来,我这报告都得改。”一位跨国粮企的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粮食行业对价格、时间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对有大量进出口业务的公司而言,双方暂停征收特别港务费让他们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在10月31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也在回应有关稀土管制的问题时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出口管制关注的是安全问题,绿色是一种发展理念。抓好安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发展才能保障更强大的安全。
尽管外部环境波谲云诡,但2025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海关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336078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出口199450亿元,增长7.1%;进口136629亿元,下降0.2%。9月末外汇储备继续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从国际收支看,外贸展现强大韧性,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推动经济稳定运行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前三季度中国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在不稳定不确定环境下应变破局能力和抗压耐压强大韧性,中国始终是全球经济增长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在本轮谈判中,中方显然掌握了更多的筹码:一是出口韧性表现支撑中国经济稳步增长,虽然对美出口回落,但对多数非美市场出口同比高速增长,支撑整体出口逆势走高;二是中国在多个科技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美国意图通过科技封锁对中国‘卡脖子’并未取得成功;三是中方在稀土产业链的绝对优势。事实证明,唯有夯实自身实力,才能在博弈中争取主动。”罗志恒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