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赴马来西亚参加了两日会议,返程后带来了一个关键消息:美国不再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这背后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不值得。
过往的事实已充分证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终大部分成本都转嫁到了美国民众身上。从超市购买蔬菜,到商场选购衣物,从汽车维修,到家电购置,关税增加后,各类商品价格纷纷上涨。更为讽刺的是,即便加征了关税,许多美国消费者经过权衡,还是发现中国商品性价比最高,购买行为并未因此改变。

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中国并未坐以待毙。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手段对中国进行打压,中国则在关键领域采取应对措施。以稀土为例,稀土就像烹饪中的盐,用量虽少,但不可或缺。从战斗机、导弹,到电动车、手机,众多产品都离不开稀土。而全球九成的稀土加工业务都集中在中国,美国制造高端武器,八成都要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中国一旦收紧稀土出口,美国便会陷入焦急状态。
再来看农产品领域,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重要买家。如今中国减少采购量,美国农民的大豆便堆积如山,心中自然焦虑不已。这些压力美国决策者都心知肚明。
当前,全球经济犹如一张错综复杂的蜘蛛网,中美两国则是这张网上最为关键的节点。中美两国任何一方的举动,都会引发整个网络的震动。欧洲的汽车制造厂、日本的电子企业、美国的零售商店,都担心中美之间产生贸易摩擦。甚至美国想要发展本国的稀土产业,开采出来的稀土也不得不运往中国进行加工,难以绕开中国。
因此,美国此次转变态度,说到底就是权衡利弊后得出的结论:继续对中国进行贸易打压,自身也将承受难以忍受的痛苦。贝森特表示“不再考虑”加征100%关税,这句话十分实在,表明美国开始回归理性。
展望未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仍将持续。但在气候变化、金融稳定等全球性议题上,双方仍需携手合作。这就如同既是赛场上的对手,又要在火灾发生时共同救火——一旦火灾蔓延,谁都无法独善其身。
归根结底,这场贸易博弈让美国深刻认识到:将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体系之外,既不现实,也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