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的发展速度,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10月23日传出消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副手贾米森即将前往马来西亚,与中方展开第五轮贸易磋商。

贝森特明确表示,此行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稀土领域的紧张局势,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这也反映出美方的被动局面——在面对中方施加的压力后,不得不再次回到谈判桌前。然而,就在他出发前,特朗普政府再次释放强硬信号,扬言将对华关税提升至155%。一边急于对话,一边持续施压,这种矛盾做法几乎预示了谈判将充满摩擦。

关税策略的局限

多年来,美国在对外经济博弈中,习惯使用加征关税这一工具,试图通过提高税率迫使中国让步。然而,关税的实际效果已经明显减弱。十年前,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近20%,当时美国市场举足轻重。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12.7%,同时中国对东盟、中亚及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不断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布局已趋多元化,不再依赖单一市场。美国想靠封锁打击中国,却发现全球经济高度互联,封闭打压难以奏效。即便特朗普提出过对中国产品征收高达245%的惩罚性关税,也未能改变贸易流向。事实证明,单靠关税无法撼动中国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市场适应力。

更严重的是,高关税政策反而会伤害美国自身。今年上半年,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超过2300亿美元,创近年新高。如果关税升至155%,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将承担大约七成额外成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民众生活开支增加。这种“打别人却伤自己”的局面,不仅加剧通胀压力,还让中小企业生存受限,“极限施压”变成了“极限自伤”。

技术封锁的困境

当关税手段失效后,美国尝试通过技术封锁来遏制中国,希望切断高科技供应实现战略压制。然而,全球化产业链高度融合,技术封锁很难精准实施。以芯片设计所需的EDA软件为例,全球约八成项目依赖美国技术支持。美国想限制出口,并联合G7国家施行封锁,看似严密,却漏洞百出。

严格限制会影响的不仅是中国企业,还会波及为美国客户代工的台积电、三星等国际巨头,导致产能闲置和利润下降。美国要求盟友配合执行限制措施,也等于让他国为其战略买单,长期来看,反而削弱了自身半导体行业的全球竞争力。航空领域的例子同样明显:中国是波音最大海外客户之一,拥有1800多架运营飞机和220多架订单。若中断供货,波音不仅要支付巨额违约赔偿,还会失去中国市场。C919国产客机所用发动机来自美国合资企业CFM国际,若停止供货,该公司每年将损失逾5亿美元收入。这些案例显示,美国所谓的“技术锁喉”战略难以成功,最终可能自伤严重。

中国的稳健应对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策略更稳健、灵活。10月9日,中国发布第61号和第62号令,加强稀土出口管理。这一举措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但对美国影响巨大。稀土是高端制造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涉及军用雷达、精确制导武器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等领域。

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了稀土分离和提纯的核心技术,完整产业链几十年积累难以复制。只要适度收紧出口,就能让西方高科技产业感受到供应紧张和断裂风险。虽然市场价格波动不大,但供应不确定性已经引发广泛担忧。中国在保护自身经济的同时,精准打击美国高端产业薄弱环节,展现了高度战略智慧。

美国的困境与思维局限

面对中国精准有效的反制,美国的传统大规模施压方式显得笨拙低效。此次马来西亚谈判正是美方困境的写照:关税无法遏制中国发展,技术封锁反而拖累自身经济。问题根源在于思维模式,美国仍用冷战时期的零和逻辑看待全球化世界。如果不调整认知框架,类似冲突将持续出现。

即便谈判达成某种共识,未来仍可能因逻辑错位再次摩擦。最终受损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信誉。
